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6|回复: 0

土木堡之变——一场明朝官绅和皇权之间的政治斗争!

[复制链接]

18

主题

16

回帖

86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86
发表于 2024-9-9 21: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从1368年持续到1644年。明朝的管理制度采用的是皇帝专制制度,即由一位皇帝掌握政治和军事大权,并通过对官员的选拔和任命来实施统治。在明朝,皇室与百姓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关系,这种关系被形容为“皇室与百姓共天下”,即皇帝与百姓共同分享天下的统治权。

在明朝,官员和乡绅地主过得确实比较痛苦。这是因为明朝官员的俸禄非常低,而且他们很容易因为一些小错误而被罢官免职。这使得明朝的官员们生活在一种非常不稳定的环境中。正是因为如此,明朝皇室与官员士绅之间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矛盾愈演愈烈,皇室和官商资本之间的斗争贯穿整个大明王朝三百年历史。

比如,我们熟知的土木堡之变,其实根本不像我们教材中讲的那样。土木堡之变极大的可能性是大明北疆军士的军饷出了问题,而产生的军事哗变,官商勾结,贪污了北疆将士的军饷。为何有这种可能?明军的战斗力是有目共睹,不同凡响的,正统初年到正统七年,正统帝还指挥过明军剿灭云南等地的叛乱,因此在军饷充足的情况之下,大明军队可以说是无敌的存在。为什么在土木堡的几十万明军会犹如待宰的羔羊?京师三大营是当时大明最精锐的部队!军事作战能力,军队的作战意志都是非常优秀的。

我们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发现土木堡之变其实这个事件很早就在孕育之中了。扒开历史的迷雾,我们发现,土木堡质变就是一场朝廷文官集团针对皇帝朱祁镇的阴谋,原本只是很简单的想通过一场兵变解决皇帝朱祁镇而已。没想到结果把根本不着边际的蒙古人扯进来了。为什么称之为土木堡之变?关键在于这个变字。变,哗变,兵变,…为什么不称之为失国?以往夏朝有太康失国,跟这也类似,为啥不能称之为正统失国?这里面很有深意!

明朝的管理制度是什么?是明皇室和百姓共同管理资本和官员的制度。明太祖说大明朝与百姓共天下,非与士大夫共天下。所以皇帝设立锦衣卫,东西厂,为的是,主要是监视文武百官。而百姓在下面跟着监督文武百官。如果有不法之事,百姓就可以敲击登闻鼓,明太祖在南京故宫设立登闻鼓就是为了能迅速了解民情,百姓有权利到故宫敲击登闻鼓。但是这只是在朱元璋朱棣到朱瞻基时代才有用,随着皇帝朱祁镇岁数太小,大权北文武百官和后宫把控后,慢慢的丧失了作用。明朝的官员的工商资本在大明朝前期一直活得很痛苦。大明官员,工资低,待遇差,一直在寻求突破口。妄图摆脱皇帝皇权制度的控制和束缚。朱元璋干掉胡惟庸,将宰相废除,收拢权力,让六部互相制衡。官员一旦查出勾结外商,贪污腐败,立刻逮捕严刑拷打,处死。

明成祖朱棣,加设东厂,牢牢控制军权,拍郑和下西洋通商搞钱。赚得盆满钵满。对外官严厉控制。外官不敢造次,对待方孝孺等都是连坐诛杀。孙子朱瞻基和儿子朱高炽联手打造仁宣盛世。朱瞻基伐漠北,诛汉王,手段狠辣不输朱棣。文武百官,工商绅士,老老实实的。只可惜,朱瞻基早死。朱瞻基一死,这种帝王术,驾驭群臣的道术,并没有传给年幼的朱祁镇,加上文武官员的怂恿,后宫的头发长见识短。。。。出现了土木堡之变。为什么称之为土木堡之变,这个变字有深意。

首先,变就是变乱,叛变,兵变,的意思。为什么不说成正统失国?所以土木堡之变不是像现在的教材那样写的,也先攻打大同宣化,消灭了朱祁镇50万精兵。这里面大有文章。具明实录记载,也先是入京上朝最勤快的蒙古首领之一,一年恨不得来好多次。也先为什么那么勤快?因为也先没有铁木真的黄金血统,是蒙古和回回的杂交血统,如果按照蒙古的继位方法来说,也先一辈子也当不上蒙古一把手。因此,也先只有老实的靠着大明的册封。

朱瞻基早死,朱祁镇年幼,还好孙太后懂点帝王术,文官集团和士绅集团一下子看到了机会,纷纷写信效忠皇帝的太监王振,怂恿王振,让王振怂恿皇帝北狩。而边军守军在这几年中却没有拿到像样的军饷,准备兵变,伪装蒙古人打进来,好向朝廷索要银子。为什么拿不到军饷?官绅阶级的腐败和贪污已经开始了!实际上大明朝自永乐以来郑和下西洋,带来的巨大的商机,使得民间和朝廷赚的是盆满钵满!一旁的官僚士绅阶层却穷的叮当响。这让官绅阶级极为不满。随着朱祁镇年纪大了,越来越想要军权,乾纲独断了。虽然不懂军国大事,但是孙太后坐镇,官绅也不敢明着来。官绅此时只希望扶持一个年纪小又听话的小皇帝,比如弟弟朱祁钰。当皇帝带着京师三大营浩浩荡荡前往大同,宣化等地的时候。正好碰到兵变,皇帝不会指挥,年纪太小,乱军之中,极有可能被杀。

此时逃亡途中正好碰见也先带着2000人的卫队拉着牛羊贡品来北京。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冒死打进乱军围住了一个大帐。里面传出来一个非常镇定的声音:来者是也先乎?伯颜乎?伯颜帖木儿不敢擅自做主,禀告也先后,也先亲自来,将朱祁镇请到了草原,保护了起来。这个时候,也先将朱祁镇带回草原后点兵20万,保护朱祁镇,打算看看北京出了什么事。。明廷方面以为也先来攻城,并且知道朱祁镇北也先带走后,于谦等立马借此机会立朱祁钰为皇帝。借蒙古人的手想彻底除掉朱祁镇,你以为当时朱祁镇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吗?他非常清楚。也先也明白过来了。也先到了大同宣化后,把朱祁镇拉出来说,皇上在此,开门!大同守将不开门,宣化守将也不开门。半路碰上的也先,谁也不清楚到底是哪边的势力?还是只想要钱?谁也不清楚。

朱祁镇被带回草原,依旧吃香的喝辣的,也先的挚爱公主也跟了朱祁镇。这一年中,也先也教了朱祁镇一些帝王权术。可以说,朱祁镇在草原一年,过的不错。虽然他不是皇帝了,但是也先对他还不错。并没有过多的为难他。如果也先真的想攻城,就北京那点兵,怎么可能抵挡得住?所以最后,也先带着兵到北京,告诉文武百官,朱祁镇必须送回来。而且不准对他不利。否则蒙古大军随时攻城。就是这个保障,朱祁镇活下来了,回北京就被朱祁钰软禁,只是给了个太上皇的称号。也正是这点,朱祁镇复位后,与蒙古修好,开通互市,这不是国与国之间的争斗战争,而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蒙古和明廷不是国与国的关系,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也先虽然有私心,但是私心就是抱住朱祁镇的大腿。想从朱祁镇那里得到更多的好处。后来也正是这点,天顺帝在位八年,与蒙古关系非常好。蒙古每个首领都是得到大明的认可和册封的。

蒙古是中央王朝治下的一个自治区政府而已。包括后来成化打女真,也就是成化犁廷,蒙古很多部落参战了,打得非常顺利。蒙古很多立功的人都得到了中央的封赏。明英宗回来后,在昌平为王振修了一个祠堂。纪念王振。可见王振并不是像史书上说的那么不堪。明朝和蒙古的关系此后一直不错,很少发生战争了。到了嘉靖帝时代,蒙古的俺答汗为什么派兵打进来?是因为严嵩掌权时,在长城互市的时候关税贪的太多,蒙古的经济北中央搞得一塌糊涂。俺答汗也是逼得没办法,进京讨封,被拒。所以派兵骚扰,打进北京。但是一直没有正式攻打北京九门。史称庚戌之变。

朱瞻基死的蹊跷,朱见深也死的蹊跷,从朱瞻基后来的皇帝,没有一个正常死亡的。都是非正常死亡。朱祁镇37岁死的,朱祁钰29岁死的,朱见深40岁死的,朱佑樘35岁死的,朱厚照30岁死的,朱翊钧57岁死的,朱常洛38岁死的,朱由校22岁死的,朱由检34岁死的。难道这些皇帝都是纵欲过度死的吗?文官和满清黑的他们也黑的太严重了吧。很有可能,皇室和清流文官资本的矛盾到了一定程度,士绅们花钱买通皇帝身边的太监下手的,或是慢性毒药,或是蛊惑纵欲,或是直接推下水。

明末红丸案,不就是个例子?朱厚照落水,朱由校落水都是偶然吗?唯有嘉靖帝,活到了六十岁,还是天天吃丹药,如果不吃丹药,不是活得更久?嘉靖帝与严嵩,严世蕃,徐阶,张居正等斗得你死我活。嘉靖帝扶持严嵩,斗徐阶这帮清流。严嵩死了,过了一年,嘉靖也死了。恰恰说明,明朝没有一个皇帝是昏君。都是跟资本跟贪官污吏和清流们做斗争的英雄好汉。

明朝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朝代,它的历史背景和管理制度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究。虽然后期它存在着一些问题,最后灭亡了,也不算是皇帝昏庸,而是工商资本的崛起,冲击了皇权制度。这三百年工商资本和皇权之间的争斗,最终以皇权制度的失败而告终。崇祯的死,不是毒药,不是落水,不是纵欲,而是绝望,对满朝文武和工商资本的绝望。只可惜崇祯死的时候,没能形成一个新的阶级,所谓的新的资产阶级还在萌芽阶段,官绅群体,没有新的意识形态,只能在改朝换代的洪流中纷纷投靠满清,以为满清这个边疆政府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好处,结果发现还不如大明,于是又开始加入原先早饭的农民军之中纷纷打着为明王朝报仇的旗号,反清复明,反清复明。。。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明风华

GMT+8, 2025-11-9 05:56 , Processed in 0.02981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中国明史论坛

© 2024-2024 大明风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