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9|回复: 0

​明朝,宦官政治是危及内阁制度的主要因素,贯穿王朝始末影响严重

[复制链接]

16

主题

18

回帖

74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74
发表于 2024-9-9 21: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章首发挑战赛#
明太祖、明成祖设立的内阁为秘书机构,缺乏相应的权责。1380年明太祖发动胡惟庸血案,将胡惟庸夷灭九族,李善长被夷三族,被处死人员3.5万余人,为防止宰相权重,危及王朝政治及皇帝权力,明太祖撤销中书省,废除宰相制度,使实行1500余年的宰相制度退出历史舞台,将相权紧握在皇帝手中,形成了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成为绝对的独裁的彻底的皇权政治。
明太祖设锦衣卫,直接受制于皇帝,对任何官员人等进行调查、逮捕、审查、下狱、处决等,掌握司法权监督权,建立廷杖制度对朝廷官员进行体罚,实行文字狱,对文字言论等实行高压政策,用于维护君主专制制度。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在明太祖晚期,命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殿阁大学士参与奏章的汇编整理工作,成为内阁制度的萌芽,实际上是文书、秘书等服务职能人员。
明成祖时期继续实行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为强化皇权政治,明成祖宠信宦官,委以重权,打破了明太祖设立的内官不得干政的律令。另设新的特务机构东厂,直接由宦官负责,确立了宦官政治的组织机构。其中著名的宦官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重大外交使命,宦官走上政治舞台。
明成祖朱棣画像
明成祖在文渊阁设立内阁,由翰林院殿阁大学士组成,为五品官,属于秘书机构,为服务辅助职责,不是法定政府机构。
明朝宦官有确立的权力机构掌控厂卫,拥有批红权,有稳定的组织和制度基础。明宣宗晚年因病命司礼监掌印太监、秉笔太监代行批红权,在朝臣送阅的奏章上代替皇帝用红笔批注,从而掌握了决策权。明英宗朱祁镇时期,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振掌管东厂,掌握批红决策权,权力日盛并使东厂凌驾于锦衣卫之上,并掌管三卫兵权。
明宣宗朱瞻基画像
宦官就有了决策权、司法权、监督权,并左右皇权掌握人事任命权,使宦官政治鼎盛,王振发动了土木堡之变,使明王朝由盛转衰。后世的明宪宗朱见深明武宗朱厚照宠信宦官,出现了宦官干政乱政,明宪宗时,宦官汪直设立西厂,明武宗时太监刘瑾设内厂,又控制掌握锦衣卫,形成酷吏政治的代表厂卫制度,也就成了宦官政治的组织机构。
宦官又掌握批红权力,赋予宦官政治完整的权利和组织架构,直到明王朝灭亡,成为明朝畸形政治的特色,太监王振、汪直、刘瑾、江彬、钱宁等干政乱政,明熹宗时期的魏忠贤达到了宦官政治的巅峰,称为九千岁,贪赃枉法,祸国殃民,将明王朝推向灭亡的边缘。
明朝宦官雕像
改革制度逐步完善,没有达到宰相制度的完备状态。内阁制度在明宣宗时期逐渐完善,由名士大儒杨士奇、杨荣、杨溥为内阁成员,任命为太师、太傅、太保为二品或三品官,并兼六部长官,是内阁成员的职务权利提升而提高了内阁的地位和影响力,拥有了票拟权利,可以参与决策权。
明武宗时设内阁首辅、次辅、群辅,仍然受制于司礼监秉笔太监批红权力制约。内阁制度在明世宗朱由熜,明神宗朱翊钧时期,皇帝执掌君权,有效抑制宦官权力,充分发挥内阁的职权,又出现了内阁首辅严嵩擅权乱政,为明朝第一奸臣,内阁权利凌驾于宦官之上。
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雕像
到了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实施政治改革,颁布考成法,使内阁有了对六部的监督权控制,以及人事任命权,从而有了执行权,才基本达到了中书省宰相的权责。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明风华

GMT+8, 2025-11-9 05:56 , Processed in 0.03681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中国明史论坛

© 2024-2024 大明风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