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5|回复: 0

明朝最精彩的8首七律排行榜,榜首竟然是一首“皇帝诗”

[复制链接]

9

主题

16

回帖

55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55
发表于 2024-9-10 16:45: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诗歌经过唐、宋的巅峰后逐渐走向平淡,但后世时有佳作出现,有众多诗人为中国诗词文化添砖加瓦,促进了诗歌的持续繁荣昌盛。
明朝虽然比不上唐、宋诗歌锦绣繁华,但也有不少佳作产生。那明朝水平最高的8首七律都是哪些?如何排名?本文即将揭晓谜底,分享明朝经典的8首七律和朋友们一起欣赏。

第8名 明朝唐寅的《夜读》

夜来欹枕细思量,独卧残灯漏夜长。
深虑鬓毛随世白,不知腰带几时黄。
人言死后还三跳,我要生前做一场。
名不显时心不朽,再挑灯火看文章。
在深夜,唐伯虎依着枕头,独自在昏暗的油灯下深思,更觉深夜漫长。他深怕时光流逝,鬓发如雪,不知何时才能飞黄腾达。作者想到老虎死后还能跳三跳,我活着难道就做不出一番事业吗?于是奋发图强,继续挑灯夜读。
这首诗虽然通俗,但发人深思,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第7名 明朝王守仁的《元夕》二首其一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
堂上花灯诸弟集,重闱应念一身遥。
这是一首元宵节独坐思乡之七律,作者独居异乡,孤单寂寞,好在有经书作伴,而无车马的喧嚣。春天已到,梅花开放,月亮照着庭院中未曾融化的积雪,顿觉诗意满满。
此诗最后通过想象中家里彩灯悬挂,弟兄聚集,父母和祖母思念远乡的自己,抒发作者深刻的思乡之情,感情得到了升华。

第6名 明朝于谦的《立春日感怀》

年去年来白发新,匆匆马上又逢春。
关河底事空留客?岁月无情不贷人。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孤怀激烈难消遣,漫把金盘簇五辛。
此诗自然流畅,感情真挚自然,作者因国事不得不羁留边地,而思乡之情不得抑制,忠孝不能两全,作者只能取忠舍孝,为大国而弃小家。
此诗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新春到来时,报国之忠与团圆之孝的矛盾心理,感人之深。

第5名 明朝高启的《初夏江村》

轻衣软履步江沙,树暗前村定几家。
水满乳凫翻藕叶,风疏飞燕拂桐花。
渡头正见横渔艇,林外时闻响纬车。
最是黄梅时节近,雨余归路有鸣蛙。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情自然融于景中,犹如一幅色调明快的初夏江村黄梅时节乡村风光图。全诗对仗工整,笔致妩媚隽秀,夏日美景活灵活现,历历在目,暗含闲适心境。

第4名 明朝唐寅的《警世》

世事如舟挂短篷,或移西岸或移东。
几回缺月还圆月,数阵南风又北风。
岁久人无千日好,春深花有几时红。
是非入耳君须忍,半作痴呆半作聋。
这是一首警世之诗,含有一定的处世哲学,表达的是顺其自然、与世无争之情,体现出作者恬静淡雅、顺其自然的平常之心,读来有看破世事之感。

第3名 明朝于谦的《咏煤炭》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民族英雄于谦是写咏物诗的一把好手。这是一首托物言志、以物喻人之诗,借煤炭的燃烧来表达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和甘愿为国为民出力献身的高风亮节。
全诗八句,句句比喻,语语双关,运笔自如,感情真挚深沉,韵味浓厚,作者的爱国奉献精神令人赞叹。

第2名 明朝高启的《梅花》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七言律诗,是咏梅诗中的佳作。此诗将梅比喻成山中高士和月下美人,突出赞扬梅花高洁、孤傲的品格,实际是借梅寓意作者的高洁品格。
全诗语言流动优美,含义隽永,托物言志,梅我合二为一,是很有意境的一首诗。

第1名 明朝朱厚熜的《送毛伯温》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
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
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
这是明世宗嘉靖皇帝赠给大将毛伯温的一首七言律诗。当时安南叛乱,嘉靖派大将毛伯温出征,临行之际赠给毛伯温这首诗,全诗气势恢宏,振奋人心,很提士气。
自古以来能得到皇帝赞诗的大臣能有几位呢?毛伯温备受此诗鼓舞,果然不负众望,兵不血刃的平定安南叛乱。

明朝最经典的8首七律分享完了,实话实说水平尚可,但离宋诗经典七律尚有不小差距,跟唐诗经典七律更是无法比。
朋友们,你心目中明朝水平最高的七律是哪一首?欢迎分享。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明风华

GMT+8, 2025-11-9 15:51 , Processed in 0.05273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中国明史论坛

© 2024-2024 大明风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