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4|回复: 0

谈谈科举那些事,古代学子的悲喜名场面

[复制链接]

19

主题

18

回帖

93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93
发表于 2024-9-13 13:4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头条创作挑战赛#
“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
敲锣打鼓,举牌开道,状元高坐于骏马之上,招摇过市,威风凛凛,牌上“状元及第”、“钦点翰林”几个大字吸引了无数百姓蜂拥而上,人群拥挤只为一睹状元飒爽英姿,称赞之声不绝于耳,更有妇女激动之下,抓起自己孩子,使劲摇晃,将来一定要学他!
科举制度自隋唐兴起,却在明朝发扬光大。

一、“科举”之争
唐宋时有科举,但录取名额少之又少,自明朝自洪武三年起实行扩招,寒门学子重燃希望,挤破脑袋,纷纷以读书为重,悬梁刺股,在所不惜。
明朝考试可分四级,第一级为院试,州县内,十岁小孩,八十老叟都参与考试,统称为童生,之所以还出现八十老童生,实在是因为考试太难。
考试成绩分六等,只有考到高等级才能荣获秀才的称号,当上秀才,已不是简单的平民,可免除一人徭役,见到县官大老爷也无需下跪,例如《九品芝麻官》中小人得志的方唐镜。
而院试一、二等的少数人才能参加下一级的乡试,乡试第一得“三元里的第一元”——解元。所谓乡试可不是乡里考试,而是正儿八经的省考。
省内出题,竞争激烈,通关成功的人就叫举人,举人可是大有前途,是有资格做官的。但也仅仅是有资格而已,类似今天的大学生毕业不包分配。
举人是官员替补选手,古有明朝官员去世,追悼会上某人在门口左顾右盼却面露喜色,只要不是仇家,八层就是举人。也难怪范进中举后疯疯癫癫,喜不自胜,古代科举真的太过艰难。

考中举人已是省内精英,来年二月,乡里乡亲十八里相送,自己依依不舍惜别,向京城出发,赶去参加会试。 在这个考试中与其他省的精英们来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劫后余生有幸留下,成为“贡生”。值得注意的是“贡生”,而非进士。会试第一得“三元里的第二元”——会元。
“贡生”们一番搜身后,携带笔墨纸砚进去密不透风的近乎牢房般的单间,在一盏孤灯的微弱光亮下在聚精会神地答题。
由于房间太小,考生困了只能蜷缩着睡觉,然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考生忍住无边的孤寂,怀着一腔报国热血,写下妙笔生花的文章,实在令后来人钦佩万分。
最后一关就是殿试,考生直面朝廷的最高统治者。皇帝在上威严提问,这些可怜的考生头也不敢抬,在战战兢兢中答完问题,然后退出等待自己的命运。
皇帝及大臣在里面激烈讨论,划分三甲:一甲进士及第,有状元、榜眼、探花,而本届科举最成功的的胜利者三元中的第三元——就是状元,这是民间耳熟能详的光辉荣耀之称;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三甲若赐同进士出身。
二、“三元”传奇
科举考试是古代寒门学子改变命运,获取官位的途径,更是读书人追求荣誉的必经之路。对他们而言,状元虽难得,但每届都有,而连中“三元”才是读书人心中的最高荣誉,兼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称号于一身,是古代学子朝思暮想的“学神”,为万人景仰!
试想一下,省考第一,国考第一,皇帝心中第一,是何等诱惑?不仅要求考生才思敏捷,还要一表人才,才有可能获得这一称号。所以这岂是祖坟冒青烟,简直在喷火。
据统计,自隋唐开始科举以来,获得这一荣誉仅十四个人:唐朝二人,宋朝六人,金一人,元一人,明二人,清二人。这些“学神”值得历朝历代文人墨客顶礼膜拜,光耀史册。

三、当官学子相见,悲喜名场面
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殿试还榜上有名,终于被派任八品县丞之类的“”芝麻小官”,不管如何,总算熬出头了,然而明朝的官员待遇如何?事实出乎意料
事实上,明朝八股取士,在固定的思维、固定的模式下,选出的并不是实用之才。
著名的明朝学者宋濂曾取笑八股选人才,“与之交谈,两目瞪然视,舌木强不能对”,读书成痴,与他交谈,双目无神,舌头对话不清,活脱脱一副痴呆面孔。
八股取士禁锢人的思维,影响深远,直到近代,人们还以八股为荣。陈独秀和北大校长蒋梦麟曾是前清秀才,依次闲聊,陈独秀问蒋梦麟考哪科秀才,蒋梦麟答策论秀才,陈独秀竟然非常得意,大笑出声,说自己当年考中八股秀才,蒋梦麟连忙起身作揖。八股之的影响力当真非比寻常。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明风华

GMT+8, 2025-11-9 19:17 , Processed in 0.03888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中国明史论坛

© 2024-2024 大明风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