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7|回复: 0

参加古代高考,我们能考上大学吗?

[复制链接]

12

主题

16

回帖

54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54
发表于 2024-9-13 13:4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科举制是从隋文帝杨坚开始的,直到清光绪31年的1905年为止,前后是延续了1300多年,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一种办法。但要说起来科举制度,直到到了明朝的时候才算是最完备的。
我们就拿人数来说,唐代科举考试是有的,但科目繁多,重诗词歌赋,等到了宋代是轻视诗词,重视实际能力。可这两个朝代都有一个问题,就是录取名额十分十分的少。
高考
宋时,辽国汉化程度,以天朝上国自居,那个时候更夸张,甚至一介科举就一个进士,直到历史发展到明清两代,你别看都是八股取士。八股文,被现代人都骂翻了,但是录取人数可比前朝都翻了好几番!
而能使得尽可能多的寒门学子能一跃龙门,通过自身努力不拼爹改变命运,还真得感谢一个人,这便是泥腿子皇帝朱元璋!
隋文帝
他建立明朝时候马上就实行了国家扩招计划,让天下学子人生有了盼头。再后来受老朱恩惠登科取士的莘莘学子们,也造就了明朝文官势力的基础。
讲到这儿再多说一句,不是为了给八股文翻案。
我们想一想,一门文科学科考了几百年,确实是对答题者还是出题者是一种摧残,因为前人什么内容什么考试形式已经反反复复地用遍了,所以最终科举考试演变成八股文。唉,客观上讲也是一种必然。
八股文
好,我们继续来说。虽然说明朝它扩张了,到清朝也扩张了不少,即使是这样,可是比起我们现在的大学录取率近些年都超过70%。这样一个现实,明清时期,尤其是明朝科举考试,我们打引号的高考,录取率是相当的惨烈。经过统计明朝的时候最多时不到10%的考生能成为进士,满打满算全国进士也就200号人,而这个10%还不是全国所有考生加起来的10%,那就太多了,是参加进士考试人数的10%。
要知道在古代参加高考,可不是跟现在一样,一年只考一次,你要成为进士,必须要过五关斩六将要考很多很多次,一步步地往上晋级。什么县试、府试了,院试了,乡试了,会试了,殿试了,就像是青铜圣斗士往上走,白银圣斗士在网上走黄金圣斗士,最后到达金字塔的塔尖,至少被扒五层皮。
以明朝为例,先以童生的身份参加府试,童生,儿童的童,跟年龄无关就是一个身份,然后刷下一大批的人,你才有可能成为秀才。秀才比一般人已经好很多了,有了一点点的特权,摆脱了平民的身份,可以免除一人的徭役,见到县长大人也可以不下跪等等。
明清科举制度示意图
但成为秀才已经是很难了,一个县里面秀才就没几人!
就这,按成绩秀才再分成六等,达到一等二等分数线的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下一轮残酷的选拔考试。而这个人数已经刷掉了所有参加考试童生的92%。
贡院放榜图
据考证,明朝鼎盛的时候,一年童生的考试人数是40万,最基础的考试而能成为秀才的最多才3万,然后这3万当中再刷掉一大批,只有一等二等成绩的才能够参加下一轮考试,且这个考试不是每年都有,是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乡试,如果能考第一名被称为解元。这次考试若入围便是举人,肯定比秀才更牛逼一点了,是有做官资格的,但只是有资格,能不能做官就看你造化,这个数量也是极少的,录取率只有可怜的3%左右,也就是全国只有1000多人。举人还要再参加每三年一次京城举行的考试,然后刷掉一大批才能成为贡生。明朝的时候大概才有200多人,贡生往上参加殿试,才可以最终成为进士。
状元及第图
所以说刚才讲的进士10%到这个比例是贡生总数的10%,而且这个10%还是最多的。换言之,当时能成为进士的概率简直是低之又低,我们现在人看起来简直让人触目惊心,等终于熬到终极之战殿试了,皇帝大大是亲自主持考试,再刷一堆只剩下多少人了?15到最多20个。这个比例是0.004%,才能最终成为殿试的三甲!再往前一步,天时地利人和中了大奖,中了前三名就是状元榜眼探花的话,那说祖坟冒青烟真的是一点不为过!
根据我查到的数据,去年咱们全国高考报名人数是940万,经过统计是70%的人都能上大学,70%多。现代的考生和古代的考生,我刚才讲过这么一对比,从录取率来说真的已经很幸福了,都说咱们的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跟古代的 BT的考试来比都是浮云。
喜马拉雅《大力史》文字版,为防剽窃搬到今日头条,欢迎留言点赞!
转音频、洗稿,剽窃者请自重,发现后起诉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明风华

GMT+8, 2025-11-9 04:10 , Processed in 0.03659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中国明史论坛

© 2024-2024 大明风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