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2|回复: 0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复制链接]

19

主题

14

回帖

73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73
发表于 2024-9-13 13:4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科举制度的产生
汉代建立的察举制到东汉末年流于形式,出现了“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现象。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仕人流徒迁移,致使汉代“乡举里选”为主的察举制度难以实行。曹丕即位后,听从吏部尚书陈群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即由“中正”官负责考察人才,按九品定级,朝廷再按品授官。九品中正制在实施初期,选任中正比较慎重,多数中正对士人的品第也比较认真,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选士腐败的局面,为国家选到一些有用之才。但随着门阀士族势力日益膨胀,中正官职几乎全部被其所把持,他们品评士人,往往把门第家世作为唯一标准,以至“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致使九品中正制偏离了选拔人才的方向。在创建隋朝的过程中,大批庶族地主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升迁,为庶族地主参与政治、分享权力奠定了基础。同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政治,也要收回曾经被地方长官控制的选士大权。这些情况都要求改革原来的九品中正制,创建一种新的选士制度,其核心思路就是由以推荐为主选拔人才向以考试为主选拔人才转变,于是科举制度应运而生。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始建进土科”是科举制创立的标志,唐承隋制,并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的制度,为后代科举奠定了基础。此后科举制历经宋、元、明、清,历代相袭,在中国历史上推行1300年之久。直至清未1905年度除。
二、唐朝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
1.生源:主要有两种。一是由学校出身,叫“生徒”;二是州县地方官以考试选拔贡士,叫“乡贡”。2.步骤:乡试(地方)一省试(中央尚书省礼部)一吏部试。每年仲冬,生徒经学校考选直接送尚书省的,“乡贡”则由考生怀牒向州县报考。试毕,长史送至尚书省。3.考试科目:常科和制科(特科)常科是每年定期举行,制科是皇帝根据特殊需要下诏举行的。常科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六科。另外还有武科,由武则天设立,兵部主考,选拔军事人才。其中,唐朝经常举行的是明经、进士两科。明经科主要是为官员贵戚子弟提供科举出身的机会。考试比较容易,故有“三十老明经”的说法。进士科主要是面向平民,竞争激烈,考取很难,故有“五十少进士”的说法。考试内容者没什么区别,都是考查儒家经义和试时务策,目的是为了选拔能够通经治世的人才。4.考试方法: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五种。帖经:各科考试中普遍应用的方法,类似如今的填空考试,偏重考查考生的记诵能力。墨义:一种对经义的简单笔试问答。被试者按试题要求叙述经典中相关事实与大义,只需熟读熟记经文和注释就能回答,主要考查其记忆能力。口试:口头回答关于经文内容的小问答题。策问:类似现在的论述题。策问是针对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发表评论,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它考查一个人治国安邦的才能,能够促使考生开动脑筋去思考现实问题,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维水平。诗赋:要求考生当场写作诗、赋各篇,主要考查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学创作能力。诗赋考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唐诗的兴盛,不过这种诗的格律体裁均有固定格式,语句用词又必须端庄典雅,以致后来形成注重形式而不重思想内容的创作风格。

三、科举制度的演变
(一)宋朝的科举制
宋朝科举制基本沿袭了唐代,但是也根据实际情况做了改革,使科举规模和制度进一步得到发展。宋代科举制的特点:1.科举地位提高,宋朝废除了两汉的察举制,视科举为取士正途。2.扩大考试规模和及第名额。3.考试时间改为三年一贡举。4.确定殿试为定制,实行三级考试制度,州试(地方考试)——省试(尚书省礼部主持)——殿试(由皇帝主持)。5.建立新制,防止科场作弊。①设置锁院制(主考官一旦受命,立即住进贡院,与外界隔离,防止主考官漏题);②别头试(最早出在唐朝进士科考试中,凡考生与主考官有亲戚、子弟关系的,应该另设考场,另派考官;③糊名制(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起来,防止考官徇私舞弊,也叫作“弥封”或“封弥”);④誊录制(在誊录官的监督之下,由书吏用朱笔誊抄后接受批改,誊抄后的试卷叫“朱卷”,原来的试卷叫“墨卷”)。
(二)元朝的科举制
1.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民族歧视明显;2.科举制度日趋严密;3.规定从朱熹的《四书》中出题,以《四书章句集注》为答题标准,僵化了士人的思想。
(三)明朝的科举制——确立八股取士
明代科举制进入鼎盛时期,确立了八股取士制。①统治者高度重视科举,考试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这一程序直到1905年才被废除。②八股文的诞生和流行,预示着科举制度作为一种先进的人才选拔制度开始走向僵化和没落,也标志着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③学校教育纳入科举体系,主张“科举必由学校”,只有接受学校教育取得出身的学子才有资格参加科举。从此,学校教育与科举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八股文是一种死板的排偶文体,又称“时文”或“制艺”。股是对偶的意思。明代规定考试的答卷必须用八股文体,每篇文章由八部分构成,即“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从第五到第八段是全文的正式议论,而中股是议论的重心。这四段中,都各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八股文的考题主要摘自《四书》,所议论的内容也要根据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的作答,不允许作者自由发挥。

(四)清朝的科举制度
清代的科举制与明代基本相同,沿用八股取士,科举制度的弊病日益显现,徇私舞弊严重,科举考试日益僵化、衰落。1.科场舞弊层出不穷,积重难返;2.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丧失了作为教育机构的独立性;3.其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学校以科举中式为目的。科举中式是学校教育的目的,也是士人的志向所在。其次,教学内容空疏无用。科举考试实际上是八股文的考试,因此八股文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内容。最后,教学管理松弛。学校中缺考现象相当普遍,也相当严重。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明风华

GMT+8, 2025-11-9 04:10 , Processed in 0.03182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中国明史论坛

© 2024-2024 大明风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