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是个古老的民族,据说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肃慎。到了明朝,永乐初年,女真的祖先猛哥帖木儿率族人归附,朱棣设置建州卫和建州左卫作为安置。
建州女真的祖先猛哥帖木儿死后,建州左卫由他弟弟凡察掌管,猛哥帖木儿有个儿子叫做董山。
董山又称充善、童仓,充善有三个儿子:妥罗、妥义谟、锡宝齐篇古。
努尔哈赤的父亲是塔克世,塔克世的父亲是觉昌安,觉昌安的父亲是福满,福满的父亲是锡宝齐篇古,所以董山是努尔哈赤的五世祖。
正统五年,建州左卫的凡察、董山为了躲避野人女真,率部族迁移到了建州卫的首领李满柱这边,一同居住在苏克素护河流域。
凡察是董山的叔叔,猛哥帖木儿死后,两人一直争夺建州左卫的首领,为了安抚他们,明朝又设立了建州右卫,由董山统领,两人同为都督同知,从此建州女真分为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三个部分,这就是建州三卫的由来。
图1. 明朝建州三卫的大致分布
但是辽东苦寒,无所产出,三卫人众生活困顿,即使开设了互市,还是穷得不像样。咋办呢?只有去抢了,去哪抢呢?北面有死敌野人女真,比建州更穷,西面是比女真更狠的蒙古,比建州更能打,那就只有南面的大明了,既富又比蒙古好抢,就像几百年后努尔哈赤所做的那样。
建州女真纠合其他部族,先后杀掠边民数万,抢夺的财物不计其数。.
不过他们遇到了成化皇帝朱见深这个铁杆的鹰派。他先后两次派出大军扫荡女真,下诏“捣其巢穴,绝其种类”。
成化年间的女真和万历晚期的女真不在一个档次,明朝内部也没有遍地的烽火,女真被打得几乎灭族,首领李满住(后来建州女真改称“满洲”,就是从他的名字而来,即“李满住的建州女真部”之意)和他的儿子被朝鲜军队斩杀。董山被明军抓获,在押送途中试图逃脱被杀。
朱见深虽然有口吃的毛病,却是个坚决的主战派,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就是著名的“成化犁庭”。
经过这次犁庭扫穴的进剿,建州女真安分了一百多年,直到努尔哈赤崛起后,才逐渐成为明朝的心腹大患。
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从后金到清,女真一次次击败明军,并且收服了蒙古和朝鲜,成为了最大的边患。
1644年,清军入关,李自成弃守北京,
十月,六岁的顺治在北京登基,这已经是他第二次登基,顺治这个年号也有讲究,意思是“治国顺利,实现华夏统一”。
他第一次登基是在年初,在沈阳由多尔衮扶立福临继位,但入了关,一切变得不同,关外的登基继位无法服众。
没办法,为了名正言顺,只好再辛苦一下。
图2. 清顺治帝
第五条龙,是福王朱由崧,也就是南明弘光帝。他是万历皇帝的孙子,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检的堂兄弟,在朱由检自缢,三位皇子遇难后,即位可以说是名正言顺。
偏偏就在名分上成了最大问题。
朱由崧算得上是苦大仇深。
他老子,老福王朱常洵,是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的第三子,他老母亲就是著名的郑贵妃,万历最宠爱的妃子。由于实在是太喜欢郑贵妃了,万历想要违反祖制,立郑贵妃所生的朱常洵为太子,遭到大臣的集体抵制。
这就是著名的“争国本”事件。
争国本争了长达15年之久,最终在压力下,皇帝也不得不服软,终于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封朱常洵为福王,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就藩洛阳。
在洛阳的朱常洵过了27年花天酒地的生活,1640年,李自成攻陷洛阳,朱常洵被杀,时年55岁。
民间有福禄宴的传说,据说李自成把300斤的福王同几头鹿一起煮了一锅“福禄汤”,与手下置酒享用。
传说只是传说,民间的段子而已,史书上从来无此记载。
图3. 明福王朱常洵
朱常洵的长子朱由崧,很幸运地在城破之时没有被杀,缒城逃脱,逃到怀庆避难。
叔叔死了,朱由检很伤心,得知堂弟逃了出来,在崇祯十六年五月将他袭封福王。
此后,李自成一路杀来,朱由崧一路逃难,从怀庆逃到卫辉,从卫辉逃到淮安,连住处都没有了,跟其他两个避难的藩王一起在湖里船上躲了十几天才上岸。
三月十九日李自成陷北京,崇祯帝自缢,是为甲申之变。廿九日,消息传至淮安。四月,崇祯帝自尽的消息,传至南京,北京沦陷后,南京以及南方各省仍在明朝的控制之下。南京诸臣皆认为国不可一日无君,议立新帝。但对大宝谁属,则有一番论战。
具体过程,以后再说。总之,对朱由崧来说,好日子来了,四月二十六日,凤阳总督马士英与江北四镇黄得功、高杰、刘良佐、刘泽清等人前往淮安迎接朱由崧。四月二十七日甲申,南京礼部率百司迎福王于仪真。
四月三十日,南京百官请朱由崧监国。
五月十五日壬寅,朱由崧即皇帝位于武英殿,以次年为弘光元年。其国号依旧为“大明”,史称“南明”。
弘光这个年号,相当的高大上,同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建武”有的一拼。弘是广大、扩大的意思,光是指的光复。意思很明显,就是要扩大统治、光复大明。
理想很丰满,现实...不是用骨感可以形容了...
弘光政权,是南明各政权里最丧的一个。
1644年,这五位皇帝在中原大地争相逐鹿,你方唱罢我登场,上演了一出处大戏,南明,就要开始了,你准备好了吗?
大明救星吴三桂
崇祯怎么说也当了17年皇帝,如果真的一点手段都没有是个废物,17个月也当不了。
他之所以坚持不南迁,在某种程度上,也有自己的应急预案,就是北方的兵力。
所谓北方兵力,并不是只有一个吴三桂。一个总兵,并不保险,他发出的勤王诏里,诏令的是天下之兵,无论远近。当然具体到古代的交通条件,北方的兵力看上去更靠谱一点,因为离得近嘛。
所谓北方兵力,主要有以下几位:山东总兵刘泽清、蓟镇西协总兵唐通、宁远总兵吴三桂、山西总兵刘良佐。
他们手中兵力,少则万人,多则数万,而且距离京师都不算太远,算起来完全能在李自成到达北京前赶到。
结果只来了唐通一个。
吴三桂倒是没说不来,但始终在路上,什么时候能到,谁也不知道。
其余几个总兵,要么说骑马受伤了,要么说路被占了过不来,要么不说来,也不说不来...
崇祯显然高估了自己的控制力,他的失望可想而知。
被寄予厚望的唐通,受到崇祯的高规格待遇,没办法,现在只有他了,他不高谁高呢,命唐通领兵出守居庸关。
这个唐通,也是员宿将,他的特点是,很少打胜仗。
图4. 明将唐通
唐通先后跟随陈奇瑜剿张献忠,跟随洪承畴参加松锦会战,是八路总兵之一。到了崇祯十六年,跟他资格相近的总兵们死的死,降的降,能力平平的唐通已经俨然成为军界大佬,手握兵权,地位举足轻重。
比起同时被征召的另外几位总兵,唐通是最积极的一个。这时他奉命驻守居庸关,是北京的屏障,收到勤王诏,唐通二话不说带着手下人马就赶往北京,并且及时赶到。
这时候的唐通,没有投降的理由,也没有投降的动机,如果他早就下定决心投降,就不必屁颠屁颠跑到北京,在居庸关就可以就地投降。
我相信,赶到北京的唐通,确实是想要勤王,在北京城下,依托城池防守,打一场防御战的,就像200多年前于谦所做的那样。
唐通这支兵要是能用好,或许能够将李自成抵挡在北京城下几天,能撑到吴三桂到来。
结果崇祯给唐通派了个监军的太监,赏了他一些银子,命令他打哪来回哪去,死守居庸关,守不住的话,太监身上带有圣旨,具体什么内容不知道,反正类似尚方宝剑,随时可以砍了唐通的脑袋。
唐通石化了,回到居庸关的他对左右说:外有战兵,内方敢坚壁,如此朝廷军兵尽降,困守愁城徒死矣,吾非不知大明亡无日,然吾家累世将门,不敢降。
思来想去的唐通,觉得到底还是老命重要,在李自成大军一到后,还是投降了。
这个选择,从气节上来说,不一定正确。从情理上来说,不一定错误。
不要紧,唐通在以后还有不少露脸的机会,咱们以后再说他。
唐通投降了,崇祯彻底傻眼,始终在路上的吴三桂成了唯一的盼头,大明的救星!
图5. 通往辽东的重镇山海关
终于要讲到吴三桂了。
讲晚明,吴三桂是不得不提的一个名字,是个绕不过的人物,他对当时的天下大势,产生了很大影响。
吴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长伯,一字月所,明朝辽东广宁前屯卫中后所(今辽宁绥中)人,祖籍南直隶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
确实相当著名,许多人不知道南明诸帝、各镇总兵,但吴三桂的名字估计都听说过。
据说三桂这个名字取自他的出生八字,吴三桂的生日是3月11日,三月桂花已开,所以以三桂为名。
也有人说,三桂谐音三贵,注定他一生中该有三次富贵,从这一点上说,倒全都应验了。
第一次富贵是:老子下狱儿提拔,吴三桂升为辽东总兵官,进而受封为平西伯,成为大明朝守边大将。第二次富贵是:冲冠一怒为红颜而降清,被封为平西王。第三次富贵是:自立为大周皇帝,起兵反清,成为清初三藩起事的总头领。
从边关大将到清朝亲王再到大周皇帝,吴三桂的富贵确实一次比一次来得大。
图6. 影视作品中的吴三桂,这健身用剑比较出戏
怎么评价吴三桂这个人物呢?这是个复杂的人。
当然,人都是复杂的,简单以好人坏人来做分别,那是小学生干的事。
关键在于,作为历史人物,他便不仅仅是个无足轻重的个人,还有历史加之于他身上的使命,不管他愿不愿意。
吴三桂的名字是通过八字的时间来定的,他身材魁梧,高六尺,能勇善战,曾任职锦州总兵,勇猛无敌带领二十多个家丁以少胜多打败清军救出父亲。从此名气大震,在京城暂住,因此认识许多王公贵族,官运开始通达。
吴三桂确实是个英勇的武将。
在他十八岁时,他父亲吴襄带领五百名士兵出锦州城巡逻,被皇太极的数万大军重重包围,祖大寿与吴三桂登上城楼观战,大寿以城内兵少不肯出兵相救。祖大寿并不是刻意不想援救,吴襄是他妹夫,也是他多年的手下,能救必定会救,救不了是实情,冒险相救很可能肉包子打狗。
吴三桂不答应,父子连心,十八岁的吴三桂仅仅率领20多名家丁杀出城去,竟然奇迹般将吴襄救出重围。
那一刻,他仿佛天神附体。
皇太极说:“吾家若得此人,何忧天下?”
光有武力,无法真正成为风云人物,还要有头脑、有谋略。
这些,吴三桂也不缺。
崇祯四年(1631年),吴三桂被擢升为总兵,这时他只有19岁,前途不可限量。
史载吴三桂部“胆勇倍奋,士气益鼓”。三桂治军严谨,精锐骑兵一千人,分二十队,五十人一队,每队设一领骑官,吴三桂在自己的靴筒上放这二十名领骑官姓名,一旦抽中谁,便呼叫某领骑官,该领骑官即统五十人骑队,跟随他冲锋陷阵,可谓“无往不利”,是明末最后一支有战力的铁骑部队。
这表现了吴三桂的统帅力和执行力。
松锦之战末期,明军败局已定,问题只是还有多少明军能冲出包围圈。吴三桂识破了清军兵力薄弱的地方,从大路突围而出,成为少数成功突围的明军将领。皇太极再次赞叹:吴三桂果是汉子!得此人归降,天下唾手可得矣。
图7. 晚明军队使用的火器
到了崇祯手忙脚乱发出勤王诏之时,历史的使命,落到了吴三桂头上。
首先澄清一下,吴三桂当时并不是在山海关,而是连同他的关宁军,驻守在关外的宁远,前面提到的选择之一“撤守”,就是指的撤守关外,也就是宁远。
吴三桂在三月六日接到崇祯勤王诏书,从宁远开拔。他手下有四万多关宁军,保护着五十多万关外的辽民和军属。宁远到山海关,大概有二百多里,他们走了十天,客观来说,对于有大量难民和家属随军的军队来说,这基本上还算正常速度。
三国时期的刘备,驻守新野时,曹操大军南下,刘备紧急往江陵撤军,沿途不断有难民投靠,到了当阳难民数量已经达到了十余万,带着大量难民的刘备军行军迟缓,一天只能走十几里路,最终被曹操军队追上并击溃。
三月十六日,吴三桂到达山海关,安顿好难民和家属,自己带领四万关宁铁骑向京师出发。
三月二十日,大军达到丰润,消息传来,京城陷落,崇祯殉国。
这十几天里吴三桂的行动在后世引发巨大争议。
许多人认为,吴三桂应该快马加鞭,强行军赶往北京,如同以前袁崇焕所做的那样,就能发挥关宁军的作用,明朝或许还能支撑下去。
图8. 影视作品,哪支队伍?
这个问题还是要从两方面来看。
一方面,吴三桂的速度算不上太快,也不能说故意拖延,基本是正常的行军速度。他或许有他自己的考量,比如指望其他勤王军先行与李自成厮杀一番,消耗大顺军实力后自己以逸待劳,一举出击以建不世之功业;也或许,他对明朝不再抱有幻想,拥兵自重以求最大利益。
但无论如何,吴三桂已经是除了唐通之外,最接近北京的一支兵力,至少表面上看他还是忠于明朝的。
另一方面,要看到除他本人外的客观形势。
崇祯在三月初发出勤王诏,三月二十日北京已经陷落,这是天下所有人都没想到的。
北京城一天就告失守,谁能料到?即使在今天打开上帝视角来看,这也是个不可思议的结果。
要说北京城的防御,在明朝一再被考验。无他,北京接近边境,有明一朝一再受到异族军事威胁。从瓦剌也先到蒙古俺答汗再到皇太极数次进关,北京面临兵临城下的局面一只手都数不过来。
对崇祯来说,八旗军几次威胁北京,都是在自己在位时,北京拉响警报对他已见怪不怪,而每次都平安渡过,无疑也让他对京师的防御能力抱有一定幻想。
别说北京,就算从小小的代州到宁武关,也在周遇吉仅有不到一万的兵力下坚守了十余天,给大顺军造成很大杀伤。
回到当时,不要说崇祯,恐怕谁也不会想到,北京城会遭进攻一天后就告陷落,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不管怎么样,对当时的吴三桂来说,这都是过去式了,历史在这时候,把吴三桂推到了风口浪尖。
以上内容节选自小院已出版的实体书《南明那段日子》,目前在各大平台都已上架。对明末清初对这段历史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下这套新书,上下两卷50余万字,披露明末清初十八年的血雨腥风,继续《明朝那些事儿》未讲到的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