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0|回复: 0

东汉宦官干政与明朝宦官专政的异同,其政治基础和危害性的差别

[复制链接]

21

主题

21

回帖

103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03
发表于 2024-9-9 21:07: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章首发挑战赛#
东汉自和帝时外戚专权侵害皇权,与宦官集团结合与持续外戚斗争,最终胜出。东汉经过了光武刘秀、明帝刘庄、章帝刘炟共64年的盛世之后,形成了崇尚儒术,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的态势。
和帝刘肇继位,年仅十岁,与明英宗朱祁镇年龄相仿。帝国逐渐出现衰象,从和帝开始,宦官开始抬头与外戚角逐政权,到了桓灵时代获得决定性胜利。
汉光武帝刘秀雕像
窦太后临朝,其兄窦宪任侍中,权势日重,后率师击匈奴,立功归来,拜大将军,益加专横。其女婿欲对和帝图谋加害,合力之息,与宦官郑众定计,带兵大举扑杀窦氏党,窦宪及诸弟自杀,郑众被封为鄛乡侯,他是汉代宦官封侯第一人。
自和帝开始,皇帝大都幼小继位。因为皇帝幼弱,造成太后临朝竟达六位之多,所以造成外戚专政,专横骄奢,皇帝年龄渐长,就借助宦官的力量排除外戚。外戚的权位常以皇帝的更替和母后的死亡发生变动,宦官则相对稳固,在双方的多次斗争中,宦官常能获胜。
汉代匈奴单于雕像
和帝死后,安帝立,皇后邓氏外戚专政。邓太后死,宦官诬告邓骘兄弟有废立之意,邓氏外戚被废黜,邓骘自杀。帝舅耿宝和皇后阎氏兄阎显等专政。
安帝死,宦官孙程、王康、王国等19人发动政变迎立废太子保即位,是为顺帝,仅11岁,阎显等人在政变中被杀。这是东汉外戚与宦官的第二次全面斗争。顺帝时,皇后梁氏外戚梁商专政,梁商死后梁冀专政,顺帝、冲帝相继死去。
汉桓帝刘志像
自桓灵时宦官干政乱政遗祸沉重危及政权。质帝继位,梁冀鸩杀质帝,立桓帝刘志,梁冀妹立为皇后,梁皇后死,桓帝与中常侍单超等人定计废除梁冀大将军,梁冀自杀,诸梁皆弃市,牵连大臣数十人被害,宦官单超等五人封侯。
桓帝不再信任外戚,宦官成为实际政权的掌管,他们以养子传位袭封,并以兄弟亲戚充任地方官员,牢牢把持朝政,汉灵帝刘宏宠信张让等十常侍。
汉灵帝刘宏与宦官
桓灵时宦官发动两次党锢之祸,禁锢善类流放杀害朝中大臣上千人,朝中忠良方正之士皆被清除,宦官结党营私,内外勾结,贪污腐化,荼毒百姓,卖官鬻爵,民不聊生。
终于导致了黄巾起义,直到汉献帝时,袁绍率兵进宫,杀死宦官2000余人,张让等人出逃,后投河自杀。东汉宦官专政宣告结束。

东汉与明朝宦官专政存在制度上的不同,东汉根源在外戚,明朝在皇帝自身。东汉时期宦官干政乱政是桓灵之时,是外戚专权的结果,皇帝幼小而由皇后临朝而外戚掌权,又操纵皇帝废立甚至生死,维护其权势。
也因皇后或太后死去,外戚失势,出现了政治动荡,皇帝为应对外戚擅权依靠宦官中常侍联合对抗外戚势力,在对窦氏、邓氏、阎氏、梁氏的斗争中宦官势力加强。

到桓灵时外戚势力破灭,宦官势力膨胀,通过养子及亲戚形成牢固的权势,通过发动党锢之祸,清除异己,朝廷上下中正耿直之士被杀害被流放,宦官乱权与军阀混战相互影响,最终爆发了黄中起义,东汉王朝被推向灭亡之路。
明英宗及后世的宦官专政是高度集中的君主专制制度因皇帝昏庸无能,难以掌控操纵皇权,沉迷于享乐,宠信宦官执掌大权。
明英宗朱祁镇像
明英宗、明宪宗、明武宗、明熹宗为昏君,出现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的宦官利用厂卫和司礼监批红权,进而控制军权,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专政乱政,祸乱朝纲。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明风华

GMT+8, 2025-11-9 05:57 , Processed in 0.04471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中国明史论坛

© 2024-2024 大明风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