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2|回复: 0

明朝第一忠臣被冤斩,锦衣卫抄家落泪,太后得知水米不进

[复制链接]

16

主题

16

回帖

80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80
发表于 2024-9-13 15: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 | 喜庆的沙滩9WZg5A
编辑 | 喜庆的沙滩9WZg5A





关注我,让你从此告别霉运,好运连连!点赞评论,更有机会获得独家好运加持哦!祝您财运亨通,心想事成!
于谦:大明王朝最后的脊梁



图片来源于网络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于谦,这个名字在历史长河中无疑留下了耀眼的足迹作为大明王朝最后的忠臣,他以一生恪尽职守、不屈不挠的精神,成为后世学习的楷模
于谦出生于1398年,家境宽裕,却并未倚仗家门而浪费青春,从小,他就是个极其聪慧好学的孩子,少年时代便以一首脍炙人口的《石灰吟》引起关注这首诗歌生动刻画了石灰的制造过程,字字珠玑,蕴含着于谦对大自然奥秘的好奇与敬畏
>网友甲:不愧是于先生,15岁就能写出这样的佳作,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少年英才的标签并未让于谦骄横自傲他时刻牢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抱负,潜心学习各类典籍,尤其是兵法、文史等,希望有朝一日能为国效力
1421年,23岁的于谦在会试中夺得状元,进入仕途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段落记载:
"于谦在大殿内高谈时政,直言不讳地指出时弊要害,可惜,这种当面一记直拳的方式,不但让满朝文武哗然,也使皇帝不喜于是,于谦面试成绩只得了三甲第92名,落了个倒数”
>网友乙:这小伙子可真不怕事,二十多岁就敢当众批评时政,真是铁了心要做个正直的大臣啊!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次沉重的打击,并没有让于谦气馁他坚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信念,继续勤勉工作,凭借过人的才能和正直品格,很快赢得了皇帝的赏识
1426年,朱瞻基皇帝任命28岁的于谦为江西小御史,负责平定叛乱,于谦发挥超卓的法律素养,历数叛军头目罪状,使得朱高煦俯首称罪自此,于谦便被朱瞻基视为可用之才,先后又受命到河南、兵部等要津任职
>网友丙:看来于先生不仅识大体,而且特别擅长法律诉讼,难怪会赢得皇帝的赏识和信任!
不同于普通官员的是,于谦并未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每每回到京城述职,手中空空如也,这反而引来了一些贪官污吏的嫉妒,一次,大太监王振欲害于谦,竟然以"叛乱"的罪名将他投入大牢幸亏百姓们群情激愤,才换来了于谦的释放


图片来源于网络


>网友丁:于先生这种大义凛然、清正廉洁的品格,在黑暗的封建社会里实属难得!真心佩服
力挽狂澜,担当民族脊梁

历经磨难,于谦终于在1449年升任兵部尚书,担负起保卫京城的重任那一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惨遭大军覆灭,被虏至燕云十六州,危急关头
危难之时,于谦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坚决主战,他深知,如果京师失守,大明江山必将覆亡于是,他迅速调集全国的精锐骨干,布置周密的守卫计划


图片来源于网络


>网友戊:哇,于先生还是个战略家啊!这么快就调集大军,准备守卫京城,真是太了不起了!
为确保京城粮草充足,于谦运筹帷幄,巧妙地让各路赴京的大军,从通州粮仓经过补给,既解决了粮食问题,又保证了军力的集结
朱祁镇被虏后,也先大军得势快进,迅速逼至京城下,于谦不顾自身安危,亲自率领守城大军奋战,他向守城将士下令:所有入城的人,一律格杀勿论这份决绝的背水一战之令,令所有士卒将士们义无反顾,与敌战斗到底
>网友己:之前还以为于先生只是个文官,殊不知他在战争中也这么英勇果断!这份背水一战的豪气,真让人肃然起敬!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于谦的坚强领导下,京城终于经受住了也先大军的猛烈攻势朱祁镇被释放后,于谦更进一步建议,由朱祁钰代朱祁镇登基为帝,这才彻底化解了燃眉之急
可以说,正是于谦挺身而出,舍生忘死的英勇行为,才换来了大明王朝的中兴他用自己的真心与汗水,成为了这个时代最后的民族脊梁
>网友庚:于先生真是一代伟人啊,在大明最危急的时刻,挺身而出拯救国家,简直就是当世的岳飞!史册上应该永远铭记他的功绩!
但是,于谦的忠心最终换来的,却是被奸臣所害的悲惨下场1457年,朱祁镇复辟后,被徐有贞等人诬陷为谋反,结果命丧于当年保卫过的城池


图片来源于网络


>网友辛:太可惜了,于先生明明是为国尽忠,却被奸臣栽赃陷害,真是太不公平了!这样一位大国栋梁,最后竟落得如此下场,真是令人扼腕叹息!
于谦含冤而死,却成为千古骂名,直到明代宗的孙子朱见深,才为他平反昭雪,追封谥号"肃愍"这位大明王朝最后的忠臣,用生命捍卫了国家,却最终惨遭不白之冤,实在是人生大不幸
>网友壬:真是令人唏嘘不已,这样一位民族英雄,竟然因奸臣诬陷,含冤而死希望后人能永远铭记于谦大人的功绩与品格,让他的故事代代相传,激励后人!
于谦:大明王朝最后的脊梁



图片来源于网络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前文内容)
正气永存,精神长存

对于谦的悲惨命运,后人无不感慨不已但即便他含冤而死,他的精神却永远不会湮灭在岁月洪流中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朱见深为父亲平反,不仅恢复了于谦的名誉,还追封了他的谥号"肃愍",至于于谦家中的那件蟒袍和宝剑,更是成为了他正直品格的象征虽然这些荣誉来得太晚,却也彰显了后人对这位大臣的崇敬之情
>网友甲:于先生即便含冤而死,但他那种正直无私、不屈不挠的品格,必将永远铭刻在国人心中!
更让人难忘的,是于谦临终前那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豪迈誓言这句诗句,不仅概括了他一生的人生信条,也成为了无数后人学习的精神支柱
>网友乙:对,于先生的这句话,真是字字千钧,道出了他那种宁死不屈的气节作为一代忠臣,他所留下的正气,必将永远激励后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杭州,有一处气势恢宏的于谦纪念堂,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这里汇聚了于谦的诗词、遗物,以及生平事迹,吸引着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他们虔诚地向这位民族英雄致敬,瞻仰他的丰功伟绩
>网友丙:能在杭州建立这样一处纪念于先生的场所,实在是太好了这里汇聚了他的一生,相信必定会激发无数人的爱国热情!
当下,我们依然能在历史典籍中,感受到于谦那种不畏强权、为民请命的正气他的事迹,无疑成为后世子孙学习的楷模
1449年,当京城沦陷在眼前,许多大臣提出南逃的建议时,于谦怒斥道:"诸位难道忘了宋朝南渡的事了吗?建议南迁之人,该杀!"这份视死如归的决绝,令人动容不已


图片来源于网络


>网友丁:看来于先生在危难关头,不仅能指挥有方,更有一颗铁骨铮铮的心他宁死不屈的精神,堪称大明忠魂!
又如1457年,当他被诬陷谋反而被处死时,于谦丝毫不畏惧,依旧矢志不渝地对抗到底他的"清风两袖朝天去"的诗句,更是化身为一面不倒的旗帜,鼓舞着后人为正义而战
>网友戊:于先生"清风两袖朝天去"的诗句,真是催人奋进啊!一个人能做到临终不畏强权,真是令人敬佩!
可以说,于谦所展现的这种正气凛然、不屈不挠的品格,早已超越了个人,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忠君爱国、舍生取义"
>网友己:对啊,于先生用自己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可资学习的精神财富他那种大智若愚、宁死不屈的品质,实在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和传承!
在今天的社会,这样一位民族英雄的事迹,依然鼓舞着无数人为理想奋斗不懈我们要珍惜于谦先生留下的遗产,让他的精神在中华大地永驻
>网友庚:是啊,我们应该好好传承于先生的遗志,在现实生活中发扬他的正气,为国家富强而不懈努力只有这样,他的精神才能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
也许在于谦看来,他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一介臣子应尽的职责,但对于后人来说,这位大明忠魂却是无价的瑰宝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国以民为本",成为了我们学习的榜样
>网友辛:是啊,于先生虽然在当时只是尽了臣子的职责,但他所表现出来的正气和担当,实在是让人敬佩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以他为榜样,为国家、为人民尽自己的一份力!
我们虽然无法亲历于谦当年的艰苦岁月,但通过对他丰功伟绩的学习和缅怀,相信必能发掘出更多具有民族气节的英雄人物只有我们牢记历史,珍视民族的精神财富,中华民族的未来才能更加灿烂
>网友壬:说得好!我们要好好学习于先生的事迹,传承他那种视死如归、舍己为民的崇高品格相信只要我们继承了他的正气,中华民族定会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让我们一起向于谦先生致敬,向这位大明忠魂致敬他的故事,必将永载史册,成为激励后世子孙的不朽丰碑
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明风华

GMT+8, 2025-11-9 04:11 , Processed in 0.04092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中国明史论坛

© 2024-2024 大明风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