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9|回复: 0

明朝亡国时,开国功臣的后代们在干嘛?

[复制链接]

20

主题

17

回帖

94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94
发表于 2024-9-13 15:2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引言:
明朝亡国时,开国功臣的后代们在干嘛?这似乎是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他们本应是最可信赖的人,因为他们的先祖曾为建立大明江山作出卓越贡献。然而,历史往往出人意料,当国家陷入危机时,这些家族后裔却未能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相反,他们或投靠权贵,或沉溺享乐,甚至还在朝中兴风作浪、制造纷争。这令人不禁感到疑惑和失望:开国有功的英雄后代,为何会如此堕落?他们到底在干些什么?祖宗的基业就这样被亲手毁于一旦,实在令人痛心疾首。
一. 开局:洪武年间封赐与殊荣
大明王朝初创之时,朱元璋心系开国功勋。这些能臣名将的鲜血与汗水铸就了一个新的王朝,他们理应受到应有的赏赐与尊崇。
洪武三年,徐达、李文忠等名将平定西北,凯旋而归。朱元璋高度重视这些开国元勋,亲自主持大典,将他们分别封为公、侯爵。次年,沐英又凭借平定云南的功绩被封为西平侯,镇守滇池之地。
封赐之外,朱元璋更在意培养这些功臣子弟,将他们视为可亲可信的王朝栋梁。诚意伯刘基的儿子刘璟、常遇春的长子郑国公常茂等,都被朱元璋赐名并亲自教导。小小年纪的常茂就与皇子们同窗读书、饮食,可见朱元璋对他们的倚重程度。
此外,朱元璋还将女儿嫁入部分功臣家族,希望借此加深感情。在洪武年间,他对开国元勋确实是优待有加,爵位可世世承袭,赐下誓书铁券作为保证。
当时的朱元璋犹如一位仗义父老,待这些手下英雄犹如己出。革命时期的艰苦奋斗换来了今日的富贵荣华,他们自然也应分一杯羹。朱元璋对开国功臣的殷勤关照,着实让人感动。只是,这份信任和等闲之后被无情践踏,这些家族后人命运多舛,竟沦为腐朽的根源。

二. 高潮:权力游戏掀起狂澜
时光飞逝,朱元璋赏识功臣的初心渐被党争权谋所取代。到了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案一触即发,这才是开国功臣家族命运多舛的开端。
蓝玉案源于廷尉司副使张玉的弹劾,指控开国功臣蓝玉及其党羽徇私舞弊,牵扯上万官员。朱元璋原本宽纵,但宦官刘伯温等人积极怂恿,终令这桩党争事件演变成惨绝人寰的政治大屠杀。
狱卷铺天盖地而来,不少功臣家族在此风波中受牵连。汤和、沐英、徐有功等人族人被杀、被革或被削爵,令昔日开国干城的勋臣们尽付东流。蓝玉案打开了朝廷反勋臣的大门,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成了陷害勋臣的工具,他们自此渐渐退出政治舞台。
转眼到了靖难之际,勋臣家族再遭重创。代表人物有李文忠之子李景隆、长兴侯耿炳文父子、诚意伯刘基之子刘璟等,他们当时大多站在建文帝这一边。后来朱棣夺权,在根据党羽黑名单行事时将他们彻底清洗。
其中最具戏剧性的要数李景隆了。靖难之役中,他一度为朱棣孤军作战,可谓立下赫赫战功。然而待朱棣登基,李景隆仍遭重罚,被贬到辽东戍边。次年,李景隆死于官所,昔日显赫的曹国公家族只剩下14名遗族,还被监禁多年。可见朱棣对开国功臣子孙完全无情,全然摒弃了父皇昔日的恩遇之意。
历经蓝玉案及靖难之役,朱元璋、朱棣对待功臣家族的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变。他们无情打压,令这些家族从朝堂中心彻底边缘化,功勋自此成为个人修身立命的负累。但在黑暗的环境中,功臣子孙存有野心,渴望通过插手朝政重获权力,为往后的党争埋下了祸根。
三. 转折:嘉靖恢复封赐引发冲突

战火硝烟后,勋臣家族失去了政治舞台,但在嘉靖年间他们重获生机。嘉靖帝为扩大自身声势,着意拉拢这些曾经身居高位的世家贵族。
当年被肃清的洪武、永乐勋臣遗族蓦地获恩,徽、魏、诚意等宗家重拾封号,甚至有人被委以重任,直接介入国政。这本是件喜事,但却埋下了新的祸根。
嘉靖帝对武定侯郭勋和咸宁侯仇鸾等人格外偏袒,这两人凭借皇眷竟逐渐压制文臣,挤占权力至高点。郭勋之徒于礼部、兵部把持要职,在会试场合专横跋扈,罔顾常例摆布座次。不仅如此,他们还大肆侵吞公款,在京城置办庞大家产。
随着宠信日深,勋臣家族的贪婪与腐化也在加剧。他们置公家利益于不顾,唯恐奉承拍马而已。如仇鸾这等投机分子,便因提督京营兵马而长期私通蒙古,哄抬边疆事务以泄愤。
这种盲目追逐私利的现象,不仅加深了京城文武冲突,也导致文臣操劳无门,朝政愈发混乱。可见如果缺乏制衡,这些本应尽职尽责的功臣子孙反而会成为腐朽的祸根。
直到会试出了诸多举人,一批饱读诗书的文人蜂拥而入,与勋戚家族形成了对垒,才开始遏制了贵种之徒的跋扈气焰。但这也埋下了新的隐患,为日后爆发激烈党争打下了基础。
四. 新增内容:
万历年间,虚荣昏聩的开国功臣后裔再度卷入朝野党争,为大明朝廷增添了诸多祸患。

当时诚意伯家族丝毫未受前车之鉴,反倒与阉党沆瀣一气,肆意妄为。刘宗直、刘以纶等人深挺党同伐异,与东宫太子党勾连暗算二王,情节恶劣。他们在宦官庇护下权倾朝野,形成了可怕的"宦勋狼狈为奸"局面。乾隆皇帝在批评中就直言,这种集团时常"无事生非",是大明积重难返的根源所在。
诚意伯一族虽未贪污受贿,但囿于家世之见却刻意排斥外臣,对朝廷百废待兴之政加以百般阻挠。当时有识之士多次上疏国朝亟需革新,但往往受到刘宗直等阻碍,以致国力日衰。
与之相比,有的功臣后裔则明哲保身。崇祯临危亦授以禄位,但他们已识时务失势,避免介入党争激流。眼见乱象丛生,他们宁可自谋出路而不为乱党附和,这种思维已堪称及时觉醒。
不过,即使如此,功臣家族畸形发展的祸患实在难以根治。无论东宫太子党还是西宫萧太后党,在这些党争中总能看到勋戚家族的身影出没。他们不惜阳奉阴违、左右徘徊,只为满足私欲。长期积重难返的弊端和腐败风气,最终让大明王朝加速走向衰亡。
五. 结局:南明弘光朝终掷祖业
大明王朝覆亡之时,曾经威风八面的功臣后裔再度掷家珍,助纣为虐。这些家族本应挺身而出、振臂一挥,却反其道而行之,贻误国家陷于涂炭。
当时南明朝廷由马士英、阮大铖这对宦勋之徒所掌控。马士英为首的"东宫"党羽,与阮大铖领导的"西宫"阵营互相倾轧,在福王加身后愈演愈烈。两败俱伤之下,朝野大乱。
面对如此局面,功臣家族并未远离是非,反而为了一己之私深加涉入。诚意伯后人刘纘、刘纶等人在朝中直接纵容豪强为虐,引发案牍劳民。宗望赉家族则挂名做官,事实已沦为武装力量。至于汤和、沐英等开国勋家衰微已久,早无还手之力。

纵观大明遗民及功臣子孙,鲜有人着眼国计民生。不少人反而利用乱世哄抬军饷,敛取重赋。如宗望赉家族就曾窃取驻兵军资,令军心渐失。阮大铖亦长期拖欠军资、流氓手下,尽显其奸险小人之嘴脸。
至于马士英所部,更是以掠夺民命财为常态。他们诓受旧管辖之地,勒索银两。赋税苛捐杂征已然让人民断顿凋谴,然而马阮一干人等对此毫不在意,只追逐最大私利。
正所谓祸从口出。可以说,历代功臣后裔在大明王朝终年,完全背离了先人匡复大业之初心。他们竭泽而渔、无恶不作,沦为亡国罪人。早年人才辈出、朝野兴旺的大明终于因此而彻底覆巢。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明风华

GMT+8, 2025-11-9 01:27 , Processed in 0.04069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中国明史论坛

© 2024-2024 大明风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