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0|回复: 0

《中国通史》第七十九集 内阁制度

[复制链接]

19

主题

14

回帖

73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73
发表于 2024-9-9 21: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 央 三 大 机 构
内阁制度
第79集



内阁 制 度
中国通史
、起
1.1 宰相制度:从实行到废除
1. 明初,朱元璋实行宰相制度,持续十二年。
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太宰与相合称为宰相,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丞相就是宰相。
宰相地位的具体名称多达几十种,历代不同:太宰、相、相邦、相国、丞相、大司徒(东汉)、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明朝)、军机大臣、总理(清朝末期)等等。
区别:与丞相(官职名)并非一个概念。丞相只有在掌握决策权时,才能被称为宰相。像在明朝时期的比较有权力的内阁首辅等,有时也被称为宰相。
「①中书省:掌管行政
>先后任命李善长、汪广洋、胡惟庸等人为中书省丞相
中书省,中国古代中枢官署之名,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汉朝始设,曹魏改称中书监,晋朝以后称中书省,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中央政令的最高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为中央最高政府机关。
唐宋以中书令为长官,任首席宰相;以中书侍郎为副长官,为固定编制的宰相;以中书舍人为核心官职,掌管省内机枢政务。元朝时中书省设中书令为最高长官,其下设中书丞相,总掌全国之政。明朝以左右丞相为中书省长官,统辖六部,洪武十三年废除。
中书省作为正规的宰相机构,掌管制令决策,是中央最高权力机关,其长官中书令是制度规定的首席宰相。中书令不常设时,副长官中书侍郎即为首席宰相。南北朝、唐朝中后期及宋朝,中书舍人是中书省的实际长官,行使宰相权力。
现代行政区划的“省”,即来源于元朝中书省设于各地的派出机构“行中书省”。元朝以中书省总理天下政务,又于各路设置行中书省,分掌地方政务,归属于中书省管辖,行中书省管辖的区域即省级行政区划的雏形。中书省为中央政府,行中书省为省级政府。
总揽政务,帮助皇帝处理日常事务,使其能分出精力运筹内政外交的重大方针问题
② 御史台:掌管监察
御史台,中国古代官署名,是东汉至元朝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秦汉以御史负责监察事务。御史所居官署称御史府,又称宪台。南朝梁陈、北魏魏齐时,称御史台。隋唐五代宋金元历代沿置。是中央行政监察机关,也是中央司法机关之一,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
中丞原在殿中办事,为御史之长后仍留台中,因而称其官署为御史台,与谒者台并称。历代沿袭,并有宪台、乌台的别称。唐高宗时曾以宪台为正式名称。
>设立之初,汤和担任御史大夫,由御史中丞刘基主要负责御史台工作
监督中书省的行动,平衡中书省权力,监督中书省及朝廷的所有官员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世称“刘青田”、“刘诚意”、“刘文成”,处州路青田县南田(今属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明朝开国元勋,“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自幼博览经史及天文、历法、兵法、性理诸书,尤精象纬之学。至顺四年(1333年)举进士。授江西高安县丞。后任江西行省职官掾史、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浙东元帅府都事、江浙行省都事、郎中等职。因遭排挤愤而辞官,回乡隐居著述。至正二十年(1360年),应朱元璋之请,至应天(今南京),任谋臣,参与机要决策。针对当时形势,提出时务十八策,被采纳,后又陆续陈策。朱元璋称帝后,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参与制定历法、奏立军卫法。洪武四年(1371年),因与左丞相胡惟庸交恶,被胡所谮,赐归乡里。洪武八年,忧愤而死。
刘基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刘基具有比较系统的文学思想,在明初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从儒家“诗教”思想出发,强调作品的教化作用,既可以对下移风易俗,也可以对上讽谕劝谏;其次,贬斥元代以来的纤丽文风,提倡“师古”,力主恢复汉唐时期的文学传统,对明初文风由纤丽转向质朴起了重要作用。著作颇丰,有《覆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等传世。
③ 大都督府:掌管军事
大都督府,创立于龙凤七年(1361年)三月二十六日 ,前身是行枢密院,经过不断的完善与调整,为都督府一都司一卫所体制打下了基础。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之后,随着天下统一的进展,战时军政合一的中书省军权开始转移到大都督府,中书省任职的军事将领亦逐渐转入大都督府,大都督府成为专职的武将领军机构。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十一日,胡惟庸案发,中书省被废除,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军权分立,统兵权归都督府,调兵权归兵部。
宰相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已存在一千多年,eg.
>唐朝时期:唐太宗和宰相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之间的君臣和谐,被后世称为美谈
2. 中书省权力过大,引起朱元璋的不满,开始进行逐步改革:
① 趁李善长生病,卸去其宰相职位,改命汪广洋、胡惟庸等资历稍轻的人担任
② 从公元1376年起,开始对中书省总揽天下政务的格局进行调整
A. 裁革中书省的平章政事与参知政事, 只留左右丞相与左右丞
B.撤销总揽地方政务的行中书省,将权利一分为三:(a) 承宣布政使司:行政
洪武十年(1377),为保证下情的上达, 设置通政使司 b) 提刑按察使司:监察
c) 都 指 挥 使 司 : 军 事
通政司,官署名。明代始设“通政使司”,简称“通政司”,其长官为“通政使”。清代沿置,掌内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俗称“银台”。
宋代有通进银台司(后改承进司),又称银台。明代有通政使司,设通政使,负责内外章疏、臣民密封申诉等事项。置有通政使一人,正三品;左、右通政各一人,正四品;左、右参议各一人,正五品等。凡朝廷大政、大狱及会推文武大臣,通政使也参与讨论。
清代通政使,设满、汉各一人;副使,满、汉各一人,官阶与明朝同。不过,这一衙门在明、清两代并无实权,如“雍正朝,世宗命诸臣有紧密事改用摺奏,专设奏事人员,以通喉舌。自是无不立达御前,通政司惟掌文书而已”(《清稗类钞·爵秩类·奏事人员》)。所以通政司一向被视作“清淡衙门”。
凡在外官员向皇帝奏事 , 皆经由通政使司传上
3. 公元1380年, 胡惟庸案爆发,直接引发明朝制度的巨大变革
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丞相胡惟庸称其旧宅井里涌出醴泉,此为祥瑞,并借此邀请朱元璋前来观赏。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太监云奇紧拉住缰绳,急不能言,拼命指向胡家。朱元璋感觉事态严重,立即返回,登上宫城时,发现胡惟庸家上空尘土飞扬,墙道都藏有士兵。大怒,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当天处死胡惟庸、陈宁等。同时藉辞穷追其友好,包括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长等大批元勋宿将皆受株连,牵连致死者三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胡惟庸案与蓝玉案合称胡蓝之狱,诛灭直到洪武二十五年(1392)方告结束。
胡惟庸案又称胡党之狱,简称胡狱,为明初四大案之一。除掉胡惟庸后,朱元璋罢左右丞相,废中书省,其事由六部分理,后设殿阁大学士供皇帝作为顾问,朱元璋结束了中国的丞相制度,加强了专制皇权;另设内阁供皇帝作为顾问。内阁大学士的权力不如宰相,只有“票拟”权力,先送宦官,再由宦官上呈与皇帝。从此明朝名义上再无丞相一职,后来在永乐帝后由内阁首辅实质取代。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以“谋不轨”罪诛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时杀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数人。 [1]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颁布《昭示奸党录》,以伙同胡惟庸谋不轨罪,处死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已故的滕国公顾时的子孙等开国功臣。后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北元),究其党羽,前后共诛杀3万余人,时称“胡狱”。
> 起 因:洪武六年(1373)至洪武十三年(1380),丞相胡惟庸负责中书省事务达八年之久,
其权力极度膨胀,掌握生纱大权
① 胡惟庸听皇命带御医去看望受诏回南京后生病的刘基,趁机用慢性毒药将其毒害
② 刻意结纳一些有罪而遭惩罚的勋臣,密相往来,贪赃枉法
>过程:①中书省左丞相胡惟庸、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涂节被处si
② 朱元璋顺势废除中书省及中书省丞相,且下旨后以后不得再立丞相
> 影响:①推行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
决策权集中于皇帝一人,皇帝专权达到极致
1.2四辅官
> 起因:宰相制度被废除后, 皇帝需处理的政事急剧增多
【据统计,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八天之内,内外诸司的奏疏共有1660道,涉及的事情达到 3391件,平均计算,朱元璋每天要阅读207份奏章,处理423桩政事】
> 目的:朱元璋试图设立一种稳固皇权的新制度,既能很好地控制朝政,又能高效地处理政务
> 方法:设置四辅官,即从民间征召老儒,每月按旬轮值,辅导皇帝行政
> 结果:老儒起自于田间,淳朴无他能,无执政和处理日常政务的经验,不适合朱元璋的辅政要求,因此四辅官一职于两年后被朱元璋废除
1.3殿阁大学士
1. 四辅官的实验失败,朱元璋开始从新的途径选拔好的辅臣:
① 鼓励各地推荐人才
② 迅速恢复科举取士的制度,从全国选拔人才
③ 让翰林院儒臣承担顾问职能
2. 公元1382年,朱元璋设立殿阁大学士,从翰林院中选择儒臣为殿阁大学士, 以备皇帝咨询
翰林院,唐代初置,宫廷供奉机构,安置文学、经术、卜、医、僧道、书画、弈棋人才,陪侍皇帝游宴娱乐,统称翰林院,并非正式官署。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有“天子私人”之称。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宋朝后成为正式官职,并与科举接轨。明朝以后被内阁等代替,成为养才储望之所,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地位清贵,是成为阁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员的踏脚石。
无论政治地位高低,在各朝各代,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社会地位优越。唐朝的张九龄、白居易,宋朝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明朝的宋濂、方孝孺、张居正,晚清的曾国藩、李鸿章等等,皆是翰林中人。
成为翰林学士的辉煌前景也使得大量知识分子投身科举,造成了人才浪费。社会重文士轻技工,拖缓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此外,翰林制度也使得文学界和思想界的主流处于皇帝的监管之下,对学术自由和知识分子的思想独立起了压抑作用,有利于皇帝进行专制统治。
没有权力阅读诸司的章奏,对政治的影响微乎其微
从翰林院儒臣中遴选殿阁大学士以备皇帝顾问的做法, 为内阁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形制上的基础
二、建立与发展
2.1 朱棣时期,制度基本完备
1. 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长孙朱允收即位,年号建文,史称建文帝
2. 公元1399年, 燕王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长达四年的皇权争夺战爆发,史称靖难之役
3. 公元1402年,朱棣攻下南京,进入南京城时,文官杨荣提醒朱棣先谒陵,后即位,表现忠孝
4. 朱棣即位后,继承朱元璋时期选殿阁大学士以备皇帝顾问的做法,基本完备了内阁制度:
① 命解缙、黄淮、胡广、杨士奇、金幼孜、胡俨和杨荣等七人入翰林院,直文渊阁预机务
②内阁学士的主要职责:为皇帝起草诏令;与皇帝商议机务=> 皇帝最核心的智囊团
第①批内阁学士中,最有名的是解缙与杨士奇:
解缙(1369年12月6日—1415年2月22日),字大绅,一字缙绅,号春雨、喜易,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今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人,祖籍山西太原府代州县(今山西省忻州市代县),明代初期文学家、内阁首辅。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 进士,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罢官,归乡进学。建文年间,被谪河州。永乐初,与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并直文渊阁,曾奉命总裁《太祖实录》、纂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1407年)因立储等事被出为广西布政司右参议,旋改交趾,督化州。永乐九年(1411年)以“无人臣礼”的罪名被捕入狱。
永乐十三年正月十三日(1415年2月22日),解缙被纪纲用酒灌醉,埋在雪中致死,终年四十七岁。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九月,赠礼部侍郎,赐谥号“文毅”。
杨士奇(1366年2月3日-1444年4月2日),初名寓,字士奇,一字侨仲 ,以字行,号东里,吉安府泰和县(今江西省泰和县澄江镇)人。中国明朝前期重臣、学者。
杨士奇自少丧父,虽孤贫而勤学。后游学四方,以授徒为生,至建文帝时方才被荐入翰林院,充史馆编纂。明成祖永乐初年,升翰林编修,不久后被选入内阁,典理机务,并辅佐太子朱高炽讲读。累迁官为太子左谕德,兼翰林侍讲。永乐六年(1408年),成祖北征,命他辅太子监国。永乐十二年(1414年),因遭汉王朱高煦谗劾,被囚诏狱,仍上疏力保太子。后被释放。朱高炽即位后,进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历少保、少傅,兼兵部尚书。明英宗即位后,与杨荣、杨溥共辅幼主,进官少师。杨士奇为官举止恭谨,擅长应对,善于识人,建言朝政,常一语中的。但他荐士颇为专擅,打压政敌不遗余力。晚年放任其子杨稷横虐乡里,侵暴杀人;宦官王振擅权,他也不能匡救,招致舆论非议。正统九年(1444年),杨士奇因杨稷被下狱而忧虑病逝,享年八十岁。获赠左柱国、太师,谥号“文贞”。
杨士奇先后历经五朝,任内阁辅臣四十余年,任职时间之长为有明一代之首。任内阁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等同心辅政,并称“三杨”;又以居地、郡望,时人称之“西杨”。在“三杨”中,杨士奇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祖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编著有《三朝圣谕集》《奏对录》《历代名臣奏议》《文渊阁书目》《东里文集》等。
◆解缙:博学多才,诗、文、书法皆精绝
① 因起草《登极诏》称旨,从此受到明成祖的信任,入职文渊阁
② 参与重修《太祖实录》, 负 责编纂《文献大成》(即《永乐大典》)
③ 因卷入太子与汉王的嫡位之争,被谪到广西,不久又谪往交趾
④ 公元1410年,从交趾回南京,晋见了太子朱高炽,被指为私谒太子,投入锦衣卫大牢
⑤ 几年后被埋于雪中,活活冻死, 其后人也惨遭流放
杨士奇:在朱棣面前,举止恭谨,应对得体,深为朱棣信任
① 受命出任东宫属官,辅佐太子朱高炽
② 公元1409年,受命辅佐太子在南京监国
2.2阁权逐渐重于部权
1. 公元1424年,朱棣北征途中病逝于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西北),在杨士奇、杨荣、金幼孜等人的拥护下,朱高炽顺利即位,是为明仁宗
① 杨士奇:被擢升为礼部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不久又被升为兵部尚书
② 杨 荣: 进工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
L③ 金幼孜: 进礼部尚书
→ 内 阁 大 学 士 兼 尚 书 衔, 使 内 阁 大 学 士 的 地 位 得 到 提 高 = > 阁 权 逐 渐 重 于 部 权 的 开 端
2. 朱高炽赐给内阁学士杨士奇、杨荣、金幼孜与吏部尚书蹇义四人各一枚银 章,上刻“绳、愆、纠、缪”字样,在直接向皇帝上密奏时使用【绳:准绳,标准、规矩;愆:过失;缪:错误】
2.3成为明朝政治体制的核心
1. 公元1425年,朱高炽去世,朱瞻基即位
2. 公元1435年,朱瞻基去世, 朱祁镇即位=>因皇帝年仅九岁,廷臣请太皇太后张氏垂帘听政
=> 张太后以后妃不预政事为由, 拒绝垂帘听政,命凡事交内阁议决进呈然后施行
内阁三杨成为朝政的主宰者,内阁在明朝的政治体制中发挥越来越核心的作用 (杨士奇、杨荣、杨溥)
杨荣、杨溥、杨士奇担任内阁成员的洪熙、宣德以至正统时期的内阁被称为“三杨内阁”。他们在任辅臣期间,安定边防、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使明朝的国力继续沿着鼎盛的轨道发展,并使明代阁臣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由原来的皇帝办事员转变为具有丞相性质的辅臣,他们因此被史家视为名臣。明人焦竑《玉堂丛语》卷七中有言:“正统间,文贞(杨士奇)为西杨,文敏(杨荣)为东杨,因居第别之。文定(杨溥)郡望,每书南郡,世遂称南杨。西杨有相才,东杨有相业,南杨有相度。故论我朝贤相,必曰三杨。”
杨士奇
杨士奇(1365—1444),名寓,字士奇,号东里,江西泰和人。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三杨”中,杨士奇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杨士奇年幼时,家庭贫寒,父亲早逝,更为孤儿寡母的生活雪上加霜,其母改嫁。杨士奇随继父曾改姓罗。严酷的生活环境造就成他勤奋好学、坚韧不拔、宽容严谨的优秀品格。曾在湖广江夏(今湖北武昌)等地授徒自给。建文元年(1399),朝廷准备修撰《明太祖实录》,从社会上征集文人参加。因学行出众,杨士奇属于应征之列。由此契机,杨士奇以布衣身份进入翰林院,充当了编纂官。不久,吏部尚书张紞考察编纂工作,发现杨士奇是个难得的人才,便将其提拔为吴王府审理副。朱棣经过靖难之役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为了保证政局的稳定,将杨士奇等人由翰林院选入内阁,参与国家的大政方针,同时杨士奇被晋升为翰林院侍讲,正式开始了从政的生涯。永乐二年(1404),朱棣选拔他为辅助皇太子的官僚,于是他和后来的皇帝朱高炽结下了难得的师友之缘。不久,杨士奇晋升为左中允(正六品官)。永乐五年再次升任左谕德(从五品官),辅助左春坊大学士承担太子的文件往还及学习的有关事务,同时兼任翰林院侍讲,承担为皇帝讲读经史的任务。在当时的太子朱高炽与其弟朱高煦为争夺皇位而进行的明争暗斗中,杨士奇成为坚定的太子派,后来终于将朱高炽推上了皇帝宝座。永乐二十二年(1424),朱棣去世,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杨士奇被提拔为礼部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自然,杨士奇备受仁宗的信任与恩宠,并在仁宗去世后,继续成为宣宗朱瞻基的首席顾命大臣。正统九年,杨士奇去世,谥号文贞。
杨荣
杨荣(1371—1440),初名子荣,字勉仁,建安(今福建建瓯)人 建文二年(1400),杨荣考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编修。建文四年,朱棣进入南京,杨荣和解缙、杨士奇等一同迎附。其性警敏通达,善于察言观色,在文渊阁治事三十八年,谋而能断,老成持重,尤其擅长谋划边防事务。然而由于其恃才自傲,难容他人之过,与同事常有过节,并且还接受边将的馈赠,因此往往遭人议论。杨荣一生中最大的贡献在于谋划边防,尤其是在明成祖时最为突出。朱棣即位后,蒙古三部虽然处在分裂仇杀之中,却并未归附明朝。为了解决蒙古问题,朱棣一方面直接针对蒙古三部采取分化瓦解的措施,另一方面着力于东北和西北地区的经营,形成控制蒙古地区的一把钳子。在实施这一战略过程中,杨荣先后被派往甘肃和宁夏。杨荣恪尽职守,详细地了解山川形势、军事配备、军民士气、城堡建设,然后提出自己的设想及对策,朱棣予以充分的鼓励并加以采纳。明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朱棣在征蒙古回师途中病逝于榆木川,随从宦官马云等人不知所措,与杨荣、金幼孜密商如何处置。杨荣指挥若定,与金幼孜商议,认为离北京尚远,为防止军心涣散,应秘不发丧。他们用锡铸椑将朱棣尸体收殓起来放在车中,每到一地进膳和平时一样,明军浑然不觉。杨荣和海寿先回京师,向太子报告情况,决定处理方法。结果,朱高炽顺利地即位,国家政局未发生丝毫的骚动。杨荣因贡献突出,被晋升为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并食三禄。正统五年,杨荣在回乡的路上去世,被追赠为太师,谥号文敏。
杨溥
杨溥(1372—1446),字弘济,湖广石首(今属湖北)人。他和杨荣同为建文二年进士,同授编修,但是两人的仕途经历却大不相同。杨荣因其后被检入内阁,又不断跟随成祖北征而成为永乐朝的近臣。杨溥却因为被选侍太子朱高炽为洗马,成为太子身边的官僚,也因此而遭到汉王朱高煦夺嫡的威胁,并且一度为这场夺嫡斗争而入狱。朱高炽即位后的第三天,杨溥被授官翰林学士,重新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宣宗即位后,杨溥进入内阁,开始与杨士奇、杨荣等阁臣共掌机要。待到正统初年,“三杨”便完全以三朝元老而构成了一个最为稳定的政治三角。杨溥与杨士奇和杨荣在性格处事上有着很大区别,他在为人处事上有时显得过于谨慎,就连上朝时也总是低头循墙而行。但是像他那样已经取得了内阁重臣地位的人物,这种小心谨慎的举止,又给人一种老成稳重的感觉,更何况杨溥本人在律己方面又确实足以作为百官的楷模。正统十一年,杨溥去世,谥号文定。
影响:
在三杨影响下宣宗颇能勤政爱民、信用贤良,内阁阵容强大而高效,配合默契。洪熙与宣德的11年间,在内政上极可称道,天下清平,是为仁宣盛世。
然而宣宗在文治上虽然无愧贤君。其武功则未能相称。成祖时期的极限扩张对财政造成了一定负担,边疆事务也让政府颇感繁杂,而宣宗对此常常用最简单的方式处理。
大明共二直隶,十四承宣布政使司,宣宗即位后,放弃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天下始有十一三省之名.是为宣宗一大罪。自永乐五年(1407年)布告天下诸国设交趾布政使司以来,虽屡有叛乱,但成祖以大军一往,都旋即扫平。20年以来、其地已承大明教化甚深,不在云南、贵州之下,忽然弃之,天下震惊。
宣德二年(1427年)交趾叛乱首领黎利诈称陈氏有后,宣宗虽知道其诈,但仍决定借此息兵.自交趾撤离军民官吏,废交趾布政使司。次年黎利复奏称本不存在的陈氏后人已死,请封黎氏。至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终于册封黎利之子黎麟为安南国王。
帝国放弃交趾后,对南洋的影响力大为减弱,外番多不来朝贡。宣德五年(1430年),宣宗再命郑和出师海外,是为第7次下西洋,也是最后的一次,此后大明的远洋水师逐渐衰微,飘扬在印度洋的大明旗帜,渐成幻梦。并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旧港宣慰司、西南土司也相继被灭或叛乱。
东北方向在成祖时期开拓极远,设奴儿干都司于黑龙江口,辖区远至南西伯利亚,其地极北苦寒,道路不便,女真人也多有叛乱。至宣德末年,宣宗逐放弃开拓西伯利亚的计划,内迁奴儿干都司于三万卫(今辽宁开原)。于是帝国在东北方向的扩张停滞,大致为直接管理辽宁,而对以东和以北的女真部落以卫所制度进行统治。至明末女真兴起,逐亡天下,宣宗亦有责任焉。
宣宗以休养生民为念,不再继续发展成祖的扩张事业,不能深责,但其大规模的收缩,自当时观之或以为是节财省事的好办法,自世界发展史而言,已可谓铸成大错。宣宗当然不知道地理大发现的意义,但汉代王符的名句“虽尽东海犹有边”(放弃边疆地区以求免边祸,虽然退到东海也还是会有边疆),他应该读过,在天下全盛之时施行收缩政策,令人遗憾。
内阁的职权
①主 持对皇帝及皇室的教育工作;②主持大的典礼活动;③修国史等工作
④核心职权: “ 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明史·职官志》
【票拟制度的出现,是内阁制度完备的标志<= 是重中之重】
A. 最初,内阁学士兼顾问靠与皇帝面谈来实现;随着皇帝日益深居简出, 票拟取代面谈 【票拟:又称条旨、票旨、票本、拟票,指内阁大学士用墨笔在小票上写下意见,再将小票贴在奏 疏上,交给皇帝以备决策参考。票拟的对象是诸司章奏,表达的是内阁对章奏的处理意见】
B. 除奏疏红本外,凡皇帝向下发放的文书,包括诏、诰、制、册文、谕、书、符、令、檄
等诏旨,都由内阁起草 => 内 阁被称作为作为政本之地-政府,重要性超过六部衙门





内阁的办公地点——文渊阁
① 国家藏书之所:早期主要用于藏书、编书,除《永乐大典》贮藏于文楼外,其它书籍均于英宗正统六年(1441)正式入藏文渊阁
② 天子讲读之所
③ 阁臣入直办事之所:内阁学士议政的政本之地,明朝皇帝的诏旨皆在此处起草
内阁的性质
① 内阁只是具有议政职能的一个机构,用于辅佐皇帝决策
② 内阁大学士的权力严重束缚于君主的专制权力, 一切的最终决定权在于皇帝,不在内阁
③ 虽填补了明朝废宰相之后的权力空间,但内阁的形成并不等同于相权的回归
三、 显露弊端
3.1 宦官权力日渐增长
“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寺人:宦官)
内阁获得票拟权的同时,宦官二十四衙门中蔓重要的机构司礼监获得批红的权力
【指司礼监秉笔太监按内阁票拟的意见,经皇帝审批后,用朱笔代皇帝写出】
1. 正统末年:宦官王振就是因为掌管司礼监,而成为明朝第位专权的宦官
2. 万历年间:内阁大学士张居正,虽是明朝历史上蒙有权力的内阁首辅,但也必须结交太监
若无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等人支持,无法取得两宫太后支持,无法坐好内阁首辅的宝座
3. 明朝末期:魏忠贤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掌控东厂,势力庞大
3.2皇权专制,内部逐渐缺乏生机
1. 内阁、司礼监、东厂、锦衣卫等相互制约的机构在明朝并存,形成超乎寻常的制度制约
2. 皇帝对朝政的控制力达到空前(嘉靖皇帝30年修道炼丹,万历皇帝20年不上朝,仍可牢牢把握蒙高统治权)
3. 整个政权内部开始缺乏生机,仅剩过度的控制与制约
4. 自张居正之后:
① 从中央到地方普遍存在着萎靡拖沓的作风,大臣们唯皇帝之命是从,明哲保身, 一味因
循守旧,进而贪婪腐败,越来越保守
② 人才出现短缺,且内阁阁老频频更换,致内阁失去意义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明风华

GMT+8, 2025-11-9 04:01 , Processed in 0.03509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中国明史论坛

© 2024-2024 大明风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