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7|回复: 0

浅析历代王朝政治架构——明朝(上)

[复制链接]

20

主题

26

回帖

112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12
发表于 2024-9-9 21: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明王朝统治276年,历传16位皇帝。明代是我国近代史的开端,毛主席评价“《明史》我看了最生气”。那明朝政治架构如何呢?
本文将从中央政府架构、地方政府架构、经济、科举、兵役五个方面介绍。

中央政府架构

据正史记载,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因宰相胡惟庸造反,明朝废除宰相,实行内阁制度,下设六部及都察院、通政司及大理院,称“九卿”。

都察院主管弹劾纠察,监督全国诸事;
大理院主管平反全国所有疑难重要冤假错案;
通政司主管全国一切奏章通报;
三法司,即:刑部+都察院+大理院,会审重大司法案件;
七卿,即:六部+都察院;
九卿,即:七卿+大理院+通政司。
明朝较汉唐宋时代不同,皇帝集中一切的政务处理权力,然而遇见特定事务仍需和权臣部门商议。如任免重要官员时与七卿、九卿及巡抚总督商议称为廷推;由七卿、九卿共同表决的难事称为廷议;三法司难解决之事,七情九卿举会商议定诀称廷鞫。

明代皇帝不设宰相,自己处理政务繁重,如记载,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先后八日间,送入宫中奏章1160件,讲述3291件事。可见皇帝需要处理事务之多。皇帝一人精力有限,遂设立内阁(即秘书处),内阁大学士即秘书,其办公地点在中极、建极、文华、五英四殿及文渊阁、东阁。这些位于内廷,所以称为内阁学士或内阁大学士。
早期内阁大学士官阶不高,只有五品,不及六部尚书的二品,其工作仅为记录皇帝口述奏章的处理意见,即“传旨当笔”。后期部分皇帝“荒政、懒政”,又经太监传达政事到内阁,太监弄权加之皇帝肆意给太监“批红权”,朝廷政事愈来愈恶化。这些太监的头目即称为司礼监,其“沟通、决断”权利巨大,显然,司礼监太监反倒成了名副其实的“宰相”。

  • 地方政府架构
明代地方政府层级分为省、分司、府和州、县四级管理。

明朝行政区划分为“两京一十三省”,两京指是南京和北京,一十三省包括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和云南(较现代所含区域不尽相同)。
此外,明朝中央亦实行外派总督巡抚制度,即发生内部战事等大事件时派出,其官阶位于三司之上,如胡宗宪平倭寇等。事件平复解决之后,临时办公处所撤销,人员复归中央。

显然,受制于时代发展,经济、人口大规模增长,明朝皇帝集权处理事情繁杂任务繁巨,而省级区域又大,政务纷杂,进而又增加了分守道、分巡道机构层级,地方政府阶层结构众多,无形之中增加了官员的晋升难度,要付出更多的精力于自身的升迁晋职私心方面上,那又能拿出多少心思研究管理好本级的政务和对地方经济发展、百姓的民生呢。


声明:部分资料参考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朝代>即网络资料。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明风华

GMT+8, 2025-11-9 04:01 , Processed in 0.03667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中国明史论坛

© 2024-2024 大明风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