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4|回复: 0

明朝“南北榜案”——两颗状元人头换来的科举制度改革

[复制链接]

14

主题

18

回帖

78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78
发表于 2024-9-13 13:3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的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在唐朝得到了发展,宋朝时期,科举制度已经成为封建社会选取人才的主要途径。到了明朝中后期,已经有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规定。很多考生几十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一朝能够进士及第,光耀门楣。殊不知,在明朝洪武年间,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南北榜案",导致两位状元被杀,从此,中国科举制度迎来了分区录取时期。

消灭元朝残余势力定都南京后,中断18年的明朝第一场科举会试终于在公元1371年(洪武四年)揭榜。但由于明朝立国不久,局势不稳,许多年纪大的读书人隐居观望,最终录取的120名进士因朱元璋觉得不堪大用,因此这场考试草草了事。
此后明朝的科举考试一度中断14年,朱元璋按照旧例让地方官推举人才。但这种推举制度,存在许多弊端,直到洪武十八年再次开科取士。此后,明朝科举会试终于恢复了三年一考的节奏,洪武二十一年、二十四年、二十七年都顺利地完成了殿试录取。
但到了洪武三十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南北榜案",最后,朱元璋大开杀戒,两位状元人头落地。因洪武三十年是丁丑年,因此,这一年的科举会试又称"丁丑科"。
这一年的科举主考官名叫刘三吾。明初, 刘三吾是个很了不起的人。
根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十分伤心,但把明朝的江山交给谁, 朱元璋犹豫不决。朱元璋曾问大家:"燕王英武似朕,立之何如?"意思是说,燕王朱棣最像我,立他为太子怎样?
众人都没有反对,只有80岁的刘三吾质问朱元璋: "皇孙年富,世嫡之子,子殁孙承,适统礼也。即立燕王,置秦晋二王何地?" 刘三吾的意思是,朱标既然是长子,他死了,应该把皇位传给他的儿子一脉。如果立四子燕王为太子,那秦王(二皇子朱樉)、晋王(三皇子朱棡)怎么办?朱元璋觉得刘三吾的话有道理,最终立朱标之子朱允炆(即建文帝)为继承人。
从这个事件可以看出,刘三吾为人正直,而且敢作敢言。正是因为刘三吾有如此品格,朱元璋才让他担任丁丑科主考官,没想到的是,等科举放榜之后,刘三吾就摊上事了。丁丑科状元陈䢿、榜眼、探花三人均为南方人。不仅如此,这次科举共录取52名进士,其中49人是南方人。
这样一来,北方的学子不干了。科举落榜,本就无处发泄,北方的学子们抓住这个机会,不仅大闹贡院,还集体上书,认为这是主考官刘三吾在偏袒南方人。考生们这么说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刘三吾祖籍南方。朱元璋虽然相信刘三吾的为人,但也觉得这事有蹊跷,立即派洪武二十七年的状元、侍读学士张信成立了一个11人的调查组,重新对会试、殿试试卷进行评阅。
张信带着另外10个人忙了两天两夜,到了第三天,张信满脸疲惫地回禀朱元璋: "北方学子文理不佳,甚至有犯禁忌之语,新科进士名单,并无不妥。"
其实,明朝的科举制度已经非常成熟,评卷是采用糊名誊抄制度,在公布结果之前,阅卷人根本不知道考生的 姓名、籍贯。若说主考官一味偏袒南方人,刘三吾的确冤枉。张信为了让朱元璋相信自己的调查结果,还特意把挑选了南北方考生的试卷呈给朱元璋,想让朱元璋自己判断。
没想到的是,等调查结果公布,北方考生更加群起激愤,认为不仅主考官刘三吾有问题,就连"调查组长"张信也在偏袒南方人(张信祖籍浙江)。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考生们反正落榜了,就毫无顾忌地闹腾,最终,朱元璋为了解决问题,下令将新科状元、调查组长张信(洪武二十七年状元)两人斩首示众,并将主持科举的副主考一并处死,主考官刘三吾,朱元璋念及他已经85岁了,饶他一死,改为充军发配。
前后两届状元,张信只是实事求是地调查此事,而洪武三十年的新科状元身份还没暖热乎,就无端横遭惨祸,身首异处。朱元璋难道不知道张信、陈?是冤枉的?其实,朱元璋明知道张信、陈䢿是冤枉的。
科举制度的南北不平衡其实早已经存在。隋唐时期,国家政治经济重心都在北方,北方的文化发展一度比南方优越。例如,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唐朝可以查到籍贯的状元一共有8个人,其中7个都是北方人。
安史之乱之后,唐帝国衰微,经济文化重心逐渐从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淮河流域。到了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时期,北方动荡不安,大量的士族迁徙到了南方。特别是在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献给契丹人之后,赵匡胤的宋朝就只剩下南方的半壁江山。因此,北宋文化虽然繁荣,其实,繁荣的也只是南方。而北方长期受游牧民族的统治和影响,文风大不如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南方考生全面崛起。
例如,北宋有详细籍贯的进士共有9630人,其中有9164人的籍贯在南方。唐宋八大家北宋占了6人,这6人都是南方人("三苏"是四川眉山人,王安石是江西抚州人,曾巩是江西南丰人,欧阳修是江西吉安人)。
元朝时期,忽必烈等统治者虽然也举办科举考试,蒙古人毕竟统治了中原近百年,对北方士族影响深远。即使明朝建立,仍有许多汉人仍对元朝念念不忘。 因此,朱元璋所考虑的不仅仅是科举考试的公平性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即:如何解决科举制度中南北不平衡问题,从而笼络北方读书人的心!
然而,偏偏在这个时候,发生了科举南北榜案,北方读书人群起抗议,在全国范围内鼓噪科举不公平。如果是别的事情,或许可以理解,但这件事事关明朝和元朝文化的对抗,朱元璋不能不采取犀利手段。因此,朱元璋最终用两位状元的人头,来彻底安抚北方5省的人心。因此,秉持公平考试的刘三吾、公正调查的张信等人就成了政治的牺牲品。
鉴于该事件影响巨大,为了尽快纠正这种失衡局面,朱元璋决定亲自阅卷,亲自主持殿试,让北方考生重新考一遍。 最后,录取了61位北方学子。因第一次录取的52人大部分为南方考生(南榜) ,而第二次录取的61人全部为北方考生(北榜) , 因此,人们称洪武三十年的科举考试案为"南北榜案" 、”南北榜糊涂案"。
南北榜案并没有因朱元璋的驾崩而解决!例如:建文帝时期共录取106名进士,其中89人为南方人。成祖朱棣时期,南方考生占进士总人数仍然遥遥领先于北方。
直到明仁宗时期,大学士杨士奇提出南北分区考试,可惜的是明仁宗仅仅在位10个月,南北分区考试被搁置。明宣宗时期,科举分区终于实施,按照"南六北四"的名额分配对南北考生分别录取。明代宗时期,考虑到西南诸省的文化事业发展缓慢,读书人有倦怠之意,明代宗规定除了"南卷""北卷"外,另设"中卷"。
按照景泰五年的划分,南卷为应天及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北卷为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中卷为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及凤阳、庐州、滁州、徐州、和州。在这种"南北中"分区录取的制度下,明朝的科举区域公平问题得到了有效的均衡。
清承明制,清朝顺治年间,科举仍然按照南北分区录取。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到了康熙年间,南北分区被废除,实行了分省录取制度,这估计是今天高考分省录取制度的起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明风华

GMT+8, 2025-11-9 04:01 , Processed in 0.04375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中国明史论坛

© 2024-2024 大明风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