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7|回复: 0

翰林院作为明代官员“储备库”,通过科举考入到底有多困难?

[复制链接]

19

主题

20

回帖

93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93
发表于 2024-9-13 13:3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言

说起古代朝廷机构,尤其是政治机构,那可真让人头疼不已,从秦朝开始到最后的明清,基本上每个朝代都有所保留但又所有改变。秦汉时期为典型的三公九卿制,到了魏晋南北朝开始逐渐向三省六部制过渡,唐宋则以两府制为主,明清又变成了内阁制。
《管子·禁藏》:“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渊之下,无所不入焉”,各个朝廷的政治机构虽然一变再变,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永远都围绕着中央集权,所有制度的改变也都离不开维护君主利益这一核心思想。
(翰林院遗址)
不过在此期间有一个中央机构却可以说是十分神奇,它由唐玄宗设立,在明朝发挥到极致,在文人墨客眼中它更像是金子一般的存在,这就是翰林院。只要能通过考试进入这里,以后的人生将会风光无限。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不同寻常的机构,里面的官员却最多只能官居五品,甚至都不如地方州府官衙,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它在历史上又有着怎样的重要地位呢?
皇帝决策“智囊团”,朝廷官员“储备库”

历史上有这么一句话来评价明代翰林院,那就是“翰林之胜,前代绝无也”,从制度上来说,最初的翰林院是一个朝廷的考议制度,也是一个详正文书和咨议政事的地方,做的事情大多是一些辅助皇帝处理政事的工作,简单来讲就像现在的秘书职位,但这一切在明代开始逐渐发生转变。
(翰林院内部)
1、古代“劳模”朱元璋
“古代皇帝千千万,劳模第一朱元璋”,虽然这句话更多作为一种调侃,但也不得不说朱元璋工作起来那可真的是有着不要命的精神。
在明代之前,朝廷是有着这么一个重要职位的,那就是丞相,皇帝拿不定主意,丞相出谋划策,久而久之他便会得到一部分皇帝的权力,帮他一起管理整个国家。从表面来看这本是下臣替皇帝管理的关系,但往深了来讲,它还存在着一个分权制衡的原理。
能做到丞相这一职位的人,脑子都不会太笨,面对有能力的皇帝,他们的才华能被很好地发挥出来,但遇到水平一般的,就很有可能出现皇帝反被丞相制约的局面。
这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应该就是我们的曹操,曹丞相了。在当时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他不仅凭借聪明才智成功挤进政局,更是在汉献帝时期“挟天子以令诸侯”,把年仅十五岁的皇帝当成自己的傀儡。虽被人尊称一声“丞相”,但却做着天子应该做的事情,不仅如此,在他逝世之后还被后人追封了“太祖武皇帝”的称号。
(曹操画像)
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数不胜数,而朱元璋对此更是心知肚明,为避免此类情形再次发生,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那就是直接废除丞相。
没有丞相帮助处理政事,那所有的事情就只能自己亲力亲为,但好在朱元璋身体倍儿棒,吃嘛儿嘛儿香,干起事儿来也任劳任怨,据史料记载,朱元璋仅在洪武十七年的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这八天里面,就收到了一千六百多份公文,总计三千三百多件事,平均下来每天就要看两百个公文,处理四百多件事情,可见他的工作量是多么庞大。但就算这样,他还是毫无怨言地一直工作到退休。
不过事可以自己来干,但脑子却很难一直高负荷运转,由于没有了丞相给他出谋划策,翰林院便开始被重用起来,成为皇帝的新“智囊团”。
这一方面是因为翰林院学士都是通过科举层层考试进到这里,文化水平很有保障,另一方面,翰林院学士们的官职都不是太高,大多为六品、七品之类,最多也就五品。再加上官职较低,就很难像丞相那般做到独揽大权。
(朱元璋画像)
2、进入翰林,未来可期
翰林院除了被当做皇帝的“智囊团”以外,在官员选拔方面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明史·职官志》记载:“通计明一代宰辅一百七十余人,由翰林者十之九。”通过这句话我们就不难看出,明代的翰林院可以说就是朝廷官员的“储备库”。
简单来说翰林学士们首先需要通过筛选进入,然后给予一个较小的职位,在里面锻炼,甚至多个职位轮换学习,还有上级官员亲自带领,等你熟练了,再正式给你分配适合的位置。
对于翰林院在明代这一作用的增加,钱穆先生可谓是十分欣赏,并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对其大为夸赞,在他看来,全国各大学子通过基础知识考察之后进到这里,不但可以进一步进修读书,同时还可以学到不少政治方面知识,一旦国家需要,直接就能从这里挑选出合适的人才使用,可以说是十分有效。
(翰林院牌匾)
不仅仅是官员,明代很多大学问家、书法家等也都出身翰林,他们也许最终没有做到大官,就只是五品官员、六品官员,但从百姓角度来看,在当时那个时期,能当一个五品官员都已经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了,只要考入翰林,且不犯严重错误,那就意味着你后半生都可以舒舒服服的一直生活下去。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明代开始,科举考试呈现大热趋势,全国上下只要读了点书的,就没有不参加考试的,不过有的人有真才实学,而有的人则可能许多年都难以考中,但不管是谁,他们都希望通过科举来改变自己一生,那想要通过科举进入翰林院到底有多困难呢?
寒窗苦读,只为高中状元

在明朝刚刚建立之初,很多人认为朱元璋会在政治制度上完全沿用元朝的形式,毕竟他几乎照搬了所有前朝机构设置,中书省、左右相、下设六部等等,但有一件事却出乎他们意料,那就是对读书人的重用。
(科举考试场景图)
1、科举考试迎来春天
我们都知道科举制度最初并不是由明朝建立,而是在唐朝就有,只不过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对百姓实在不太友好,每年录取名额少得可怜,许多人看着这个招录数字根本连想试一试的冲动都没有。然而到了明代洪武三年,朝廷突然决定实行扩招,这下子所有人都疯狂了。
中国古代官大于商,商人的地位是十分低下的,对那些有抱负的人来说谁不想有个即具备发展前景同时又十分体面的工作呢?但能做官的毕竟只占少数,而科举扩招的消息却激起了所有想做官的人的想法。
可以说在当时,有不少人放弃了自己原有的工作,选择以读书为业,就只为参加科举,也正是这一举措,为之后明朝文官势力打下了十分坚实的基础。
2、高中状元,茹苦含辛
在如今的影视剧里,不管是真是假,是否有历史依据,仿佛考一个状元看起来都并不是一件什么了不得的难事,但在现实当中,想要在明朝考中一个状元,那可真的是难上加难。想要深入了解,我们就先来看看明朝科举制度到底是个怎么样的情况。
在当时,科举考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院试、乡试和会试。你得先过了院试,才能参加乡试,通过了乡试才能参加会试,而仅仅院试其实就能筛掉一大批人。
(科举考试放榜)
参加院试的考生在当时被统一称为童生,但童生可不代表全部都是孩童,可能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来参加考试,一问也是童生。通过这层考试的,他们将得到一个新的称号——秀才。
秀才其实也很难考,院试考完一般会分六个等级,这里面只有一、二等级才被称为秀才,也才有资格参加乡试,而其他人就只是陪跑,身份依旧童生。但不管怎么说当上秀才也有不少好处,最起码在别人看来,你已经是个知识分子了,并且还可以免除个人差役,见到县长甚至不用下跪,但这离当官还是差着十万八千里远。
下一步,乡试。其实乡试并不是在乡里考试,它已经由省一级来进行统一组织,最重要的是,乡试并不是年年都有,而是三年一次,且考试名额有限。如果你真的能参加上,还完美通过考试,那恭喜你又进一步,并获得了举人称号。
举人与秀才相比那可是完全不同,只要你是举人,那就证明你已经有资格去做官了!不过遗憾的是,只是有可能,不代表一定能,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对于朝廷来说,官员虽多,但位置十分有限,比如今年有十个人考取举人,但却没有一个官位出现空缺,那这十个人就只能原地待命,等什么时候出现空位,他们工作才能有所着落。
但不管怎么说这也算是迈出了重要一步,前途十分光明,说到这里,想必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在《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会高兴到发疯了吧。
(范进中举漫画)
获得举人身份的考生们,就可以来到第三个层级,准备参加会试,而这也说明你真正走出了家乡,正式向京城进发,能参加会试的人数就已经不算很多了,他们是来自各个省份的精英,然而在这场考试中,却只有三百位能脱颖而出成为贡生,对没错,就是贡生,不是进士。
我们通常所说的进士其实并不是通过会试选拔出来的,而是殿试,这场考试将会由皇帝以面对面的方式亲自提问,贡生们则在下面低着头,战战兢兢地回答问题,听候命运安排。
殿试考试结束,成绩将会由皇帝和众大臣共同打出,并分为三甲,第一甲就是我们常说的状元、榜眼和探花,也就是本场考试的前三名。二甲三甲人数不定,但都会被称作进士,不同的是,一甲叫做进士及第,其他叫做进士出身。
这其中只有前三名的状元、榜眼、探花能直接进入翰林院成为一名官阶六品、七品的小官,做一做编撰之类的工作,当然二甲人员也有机会,只不过要通过再次选拔,有才可能进入里面。可见,想通过科举进入翰林院可真的是比登天还难。
3、读书人的最高荣誉
你可能会认为,在科举考试当中,状元就已经是最厉害的人物了吧?但其实并不是,在当时的读书人眼中有这么一个身份拥有无上光荣,就连状元都要避让三分,这就是“连中三元”!
首先我们先解释什么叫“元”,我们知道在最后一场殿试里面,第一名被我们称作状元,但其实在之前两场考试中,第一名同样拥有不一样的称呼。
(科举制考试现场)
如果你参加乡试并获得第一,那你不仅会成为举人,更会被称作“解元”,这就是解元,之后你去参加会试,同样获得了第一,这时你不仅叫做贡生,还将获得称号“会元”,如果你在此基础上还十分幸运的获得了“状元”,那你将会受到所有读书人的崇拜,因为你就是“连中三元”。
你可能会觉得这实在太难了,历史上真的有“连中三元”之人么?
史书上记载,在明朝将近三百年的历史当中,获“连中三元”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商辂,他于明朝正统年间考取状元,并在明朝历史上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不过通过其他历史资料我们可以知道,获得“连中三元”的人,除了商辂其实还有一人,那就是在洪武年间考取状元的黄观。
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说过这个名字,这是因为他在之后为官之时被永乐所忌,并最终将其名字划掉,这才变成了只有一人。虽然通过科举我们可以很好地将人才集中到翰林院这个地方,但久而久之,这种制度存在的问题便开始逐渐暴露出来。
最初,在京城当中,名门望族和皇族分支势力十分强大,但随着科举的不断进行,文人们越聚越多,这便逐渐形成了一股科举势力,也就是明朝著名且特殊的文官群体。他们虽然官职不算很高,但势力却不容小觑,上可以直接威胁皇帝,下可以直接统治百姓。
并且在他们自身内部也是有着十分明确的等级划分,所有官员,十分看重出身,如果你是一个举人出身的从四品官员,哪怕对方官职都比你低,那你也没法参加进士们的会议。
(科举考试试卷)
此外,在一群进士里面,他们还会区分自己是何时考中进士,不管官居几品,只要年份靠前,辈分就越大,自然越受尊重。
最后便是比较名次,看你这个进士是三甲中的哪一甲,二甲三甲虽都不能直接进入翰林院,但二甲在三甲面前依旧更能抬得起头。
万事有胜必有衰,翰林院的权力在内阁出现的同时,就开始逐渐衰退,那内阁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它与翰林院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内阁首辅,官逼帝王

虽然朱元璋在最初废除宰相这一行为之时,确实是想在一定程度上将君主权力集中,不受外人干涉,为此他自己可以一天一夜干活不吃饭不睡觉,可他的子孙也能像他一样么?此外他犯得最大一个错误就是无视规则,历朝历代没有哪个皇帝不知道宰相分权,但又有几个真的废除?不是他们不想废,而是没办法废。
朱元璋本来想着自己的这一套制度能流传千年,造福千秋万代,但没想到在下一任皇帝这里,便出现了端倪。
朱棣本想像父亲那样,兢兢业业一心处理朝政,但不是他不上心,更不是他偷懒,而是自己真的做不到,这可怎么办?
(明朝内阁官员画像)
就这样,朝廷中一些较有名望的大学士们便被朱棣集中起来,成立了一个团体,他们与翰林院相互配合,帮皇帝处理政务,而这就是内阁的最初形态。只不过随着时间的发展,内阁权利越来越大,翰林院权利越来越小,最终变成了一个普通的文秘学术机构。
不过他们的权利虽然变小了,但却有了不一样的作用。
首先就是资历,在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也就是说,想要进入内阁,你不是从翰林院走出来了,基本就不可能,你只有拿到了这张通行证,才能去到前方更大的舞台。
另一方面,在内阁出现之后,大部分情况下,内阁职权较高之人都会去翰林院担任“校长”之职,并在此期间隐秘的为自己寻找未来合作伙伴。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这就要与内阁的选人制度扯上关系了。
一个人想要进入内阁这个核心部门,除了是翰林院出身之外,还需要朝中大臣推荐,而这由谁推荐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如果我们仔细翻阅史书就会发现,很多内阁成员与当时放入内阁首辅,都是翰林院时期的师生关系,而这一层又一层的关系网,也让内阁势力变得越来越大,最终出现了不少权比天大,甚至将皇帝把玩在掌中的内阁首辅,例如高拱、张居正。
可见,此时的翰林院不仅仅是一个为皇帝选官的“储备库”,更是一个为内阁提供人脉的“储备库”了。
(翰林院遗址)
小结

翰林院在明朝可以说是体验了鼎盛,但也经历了衰落,作为一个不同寻常的文职机构,它为皇上、为朝廷、为内阁源源不断输送人才,成为培养高级官员的场所,虽然其自身没有很多实权,但对于朝廷却又不可或缺,里面的翰林院学士官阶虽然不高,但发展前途却又是一片光明,想必这就是它自身的独特之处吧。
参考文献:
《正说明朝十六帝》
《明史纪事本末》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明风华

GMT+8, 2025-11-9 04:01 , Processed in 0.03728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中国明史论坛

© 2024-2024 大明风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