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6|回复: 0

明太祖认为进士全是南方人是因为有人从中作梗,惩处了主考官

[复制链接]

14

主题

24

回帖

86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86
发表于 2024-9-13 13:4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因

“科举程式”的颁布:1384年明太祖朱元璋颁布了“科举程式”,确立了科举考试的基本制度,结束了之前时而采用荐举、时而采用科举选拔任用官员的状态。
1397年明太祖认为当年新科进士全是南方人是因为有人从中作梗;他惩处了主考官刘三吾和相关官员,然后亲自主持殿试,又录取了六十一名北方人,史称“南北榜案”。
当年负责科举会试的是刘三吾和他的副手白信蹈。刘三吾是太祖亲自选定的主考官。他是当时的大儒,也是人品才学俱佳的士林领袖,为太祖编写过《大诰》和《寰宇通志》,很受太祖的重用。
会试结果出来后,刘三吾和白信蹈一共录取了五十二名贡士。这五十二名贡士全来自南方。接着贡士参加殿试,分出了名次,福建闽侯县的陈䢿为状元,江西吉安的尹昌隆为榜眼,浙江会稽的刘谔为探花。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殿试结束后,三甲进士的榜单张贴出去,来京城参加科考的考生一片哗然。因为榜单上的新科进士全是南方人,北方考生认为这是主考官刘三吾偏袒南方考生,因为刘三吾就是来自南方的湖南。
事实上,当时科举考试的试卷实行糊名制,考官审阅试卷时基本不可能知道考生的姓名和籍贯。况且刘三吾是湖南人,他录取的五十二名贡士中只有一位湖南人,说他“私其乡”确实有失偏颇。
白信蹈是北方人,他认为录取结果都是按照试卷的真实水平决定的,北方考生没有被录取并没有什么异常。当时南方考生的文化水平确实高于北方,洪武年间之前的五次科举考试,状元都来自南方。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复原的科举考场
但北方考生认定其中有黑幕,他们聚集到礼部抗议。太祖得知后,成立了一个以翰林学士张信为首的十二人调查小组。组员中还包括已经录取的一甲进士陈䢿、尹昌隆、刘谔。
太祖让他们每个人重新审阅十份试卷,增加北方考生的录取数量,以平息众怒。调查小组紧张地复核了二十多天,终于审阅完了试卷。
张信代表调查小组向太祖报告,他认为之前的主考官刘三吾录取的贡士是所有答卷中最优秀的,没有证据显示徇私舞弊。落第的试卷或多或少都有些问题,没有资格进入殿试。
这次调查结论出来后,舆论再次哗然。北方考生认为张信是南方人(浙江宁波),和刘三吾串通一气,打压了北方考生。
太祖也非常愤怒。明朝建立后,北方地区时隔数百年重回汉人政权的统治,太祖希望能够尽快稳定北方的统治,笼络北方读书人。但这次录取结果,显然会造成北方和南方的政治裂痕,不利于朝廷对北方的统治。
现位于南京的中国科举博物馆
太祖下诏指责刘三吾和白蹈信等人为“蓝玉余党”,尤其是抓住了刘三吾十多年前曾上书为意图谋反的丞相胡惟庸鸣冤的旧账,认定刘三吾为“反贼”。
太祖考虑到刘三吾年事已高,没有将他处死,而是将他发配到西北。其他人就没这么好运了,白信蹈、张信等十一人被凌迟处死。这是中国科举史上第一次判处考官死刑的科场案。
太祖想快点平息这次风波,他在没有举行会试的情况下,从北方考生中新录取了六十一名贡士。然后太祖亲自主持殿试,新录取的贡士全部参加考试,再根据考试结果排好名次。一甲三人,二甲二十九人,三甲二十九人。
后果

南北卷:1425年为了打破来自南北方的进士比例过于悬殊的局面,科举考试中的会试开始分南北卷,南北按六比四的比例,录取有资格参加殿试的举人。
“南北榜案”是明太祖朱元璋为巩固大一统王朝统治、平衡南北方政治裂痕的策略,也体现了朱元璋打击和限制江南富人的一贯政策。此次事件开创了科举在南方和北方分别录取考生的先例,后来在明仁宗时期会试考卷分南卷和北卷成为定制。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明风华

GMT+8, 2025-11-9 07:52 , Processed in 0.04306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中国明史论坛

© 2024-2024 大明风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