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3|回复: 1

大明虎年生的张英为何参加清朝科举?桐城家族选择大不同

[复制链接]

20

主题

17

回帖

94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94
发表于 2024-9-13 13:5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通过五篇文章,我们已经将张英、张廷玉父子之前的家族故事介绍得差不多了,如今就聊聊本主张英的故事。
书香门第、礼仪之家锻造的忍耐力
张廷玉的父亲张英出生的时候,张家在桐城已经属于高门望族了。作为桐城的显贵家族,张英一出生就是锦衣玉食、仆婢相随。
张英生于崇祯十年十二月十六日,换算成公历比较麻烦。崇祯十年有10多个月的时间是在1637年,从十一月十七日开始则是1638年,所以十二月十六日是1638年1月30日。因此,你说张英是牛年生(按阴历)也可,是虎年(按阳历)生也可。
张英
读书是张家子弟的必然道路,从出生开始就在为“四书五经”“圣人之言”而活着,做事讲究举止、言谈必是绅士。当然,学圣人言未必按圣人言去做,这是天下读书人的本性。
人之生而不同,有乖顺之童,必有顽劣之辈。
在书香门第、礼仪之家内,劣童之天性必然有所抑制。虽然对于张家子弟来说读书有些苦,但读书却为后世张家父子两宰相的历史成就奠定了人文和性格上的基础。
因为书香门第,礼教的影响就很大,为此“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之做人做事的忍耐力,从小就开始被奠定。这种忍耐,也就成了张家子弟的共性。
文人读书是为了什么
文人读书是为了科举,科举是为了做官,做官是为了实现自我、实现家族的幸福。因此,张英虽然生于明朝,长在清朝的他并没有受到“反清复明”的影响,更没有将伯父张秉文殉明的壮举作为自己不参加科举的理由。反而,他非常理所当然地参加了科举。因为,他的伯父不止一位,既有殉明的,也自然就有降清的楷模顺治朝兵部尚书张秉贞。

顺治十一年(1654年)秋,18岁的张英参加金陵童子试。说起这件事还有一段小故事。
当时的张英,正在和同学好友潘江在泛舟回乡的途中,一听说童子试开始了,张英立刻前往金陵参加,没有什么犹豫和踌躇。这位潘江也是一位文人而且相当有名,乃是“龙眠五子”之一。此人寿享84岁,一生著作等身,虽然也参加过科举,但主要是为了要个功名,根本没有去赴任过。为什么要功名?恐怕是出于减税负的考虑。
古代文人之所以自认为高于士农工商,就在于税赋和名声上的优势。
张英、张廷玉父子之所以参加科举,其实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
一者,殉明、降清对于儒家知识分子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最重要的是保住儒家天下。
殉明是为了保,降清是为了作为臣子规劝清主继续走儒家天下之路。张英参加科举进入官场,甚至张廷玉走上父亲这条路,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匡正君王”的思想;

二者,古代社会不知有国只知道有家。
家主要说的是家族利益,而不是夫妻一家的小家庭。为了家族利益,在春秋战国时期要比政权强大得多。同样,家族利益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础利益之一。只要朝廷一弱家族利益就会成为分崩离析的诱因之一。
正是因为张秉贞作为降清者,以兵部尚书之身继续让桐城张家享受了各种好处,他在家族内的地位和声望也自然是不低的。
对于以上问题,恐怕会有一些人就该说儒家文人多么无耻。然而,何止文人,就是全天下又是如何面对这场明亡清初的大变局呢?菱形的社会在古代社会是常态,两边极端中间绵羊。为什么绵羊居多?这就是中国人的“活着的思维”。
古代中国人的活着的思维
古代社会的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其实就是为了肚子的问题。
无论是文景之治,还是开元盛世或是康雍乾盛世,在文人墨客笔下、在史册之上填满的都是文人的诗词歌赋赞美,说什么国库内的粮食满仓、铜钱成堆、金银珠宝成山。然而,无论什么时候,民间都有溺婴现象出现。宋朝的经济够发达吧,同样也是弃婴现象比较多的朝代之一。同时,大量的青楼乞丐也广泛出现,苏轼、唐伯虎为何广受青睐?一者他们的文人风采,二者他们的文人风流。
在所谓的盛世面前,具体到个人,因为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技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人们在贪官污吏、沉重赋税下,仅能填饱肚子而已。盛世盛世,对于老百姓来说也不过如此。
有人因此会说,你是在贬低我们的历史。其实没有,如果说中国在汉唐宋元明清的所谓盛世也不过是填饱肚子而已。这个皇帝丰功伟绩、那个皇帝壮哉伟哉。在当时的时代,人们也不过生存而已。那么,中国之外乱成一锅粥的欧洲等地区,还不如中国呢。
作为皇帝,你如果不能给民间的大部分人填饱肚子儿的机会,你就是把他夸成一朵花儿,在农民起义、在野心家打击下,美丽的鲜花也会成为枯草。

你让大部分人有填饱肚子的机会,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你就是嘴上无论怎么骂他。别人再怎么撺掇你去反对他,你也不会。因为一者,你就是而且只敢在“活着的思维”下生活;二者,就算换了一位的话,恐怕新来的那位还真未必填得饱天下者的肚子。
未完待续!
下文我们谈谈张英兄弟。张英的兄长们都生活在明朝,虽然大部分人选择效忠清朝,但是张英的二哥张载却采取了不同的态度。下文我们就谈谈他们兄弟间的不同。
殉明者张秉文与降清者张秉贞:历史评价与叙述的不同
嘉靖祈雪:官德下的大明灾荒
左宗棠精神之可贵:师夷长技根本在制夷,总该有人走第一步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17

回帖

75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75
发表于 2024-9-13 16: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血缘在利益(物质和精神)上其实也是靠不住的,桃园三结义和水浒都是异姓兄弟却大不同,为啥?利益分配下,人多了需求就不同,人们就必然分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明风华

GMT+8, 2025-11-9 07:48 , Processed in 0.04741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中国明史论坛

© 2024-2024 大明风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