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7|回复: 0

建州三卫:大明统治东北的桥头堡,却成了明朝的“掘墓人”

[复制链接]

18

主题

16

回帖

86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86
发表于 2024-9-13 14:27: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公元1234年,蒙古与南宋联军攻破金国(女真人建立的政权)最后的首都蔡州(今河南省新蔡县),金国末代皇帝金末帝完颜承绪自杀。金国宗室500余人被蒙宋联军俘虏,时隔百年,金国版“靖康之变”上演。金国灭亡后,遗留在中原的女真人,或被蒙古人屠戮、或融入汉、契丹、蒙古等族,少数女真人重新回到白山黑水(今东北),继续过去老祖宗的渔猎生活。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100多年后,汉人英雄朱元璋推翻了元朝,重新光复了汉家山河,建立大明帝国。明朝初年,武功赫赫,以汉人为主体明军重新回到北方。洪武元年(1368年),明军收复燕云十六州;洪武三年(1370年),明军收复河西走廊;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军收复辽东,并收编20余万蒙古人,设置朵颜三卫,汉人重回东北。

因为元末明初的战乱,导致辽东地区汉人稀少,广大的东北腹地更是寥寥无人。当时的东北主要是女真人为主,自从金国灭亡后,这些女真人几乎被历史遗忘了。如今明军进入东北,受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只得采取“以夷制夷”的羁縻统治,以代替直接统治,减少统治成本。就在明军进入东北的同时期,原居于牡丹江与松花江汇流处的女真人胡里改部和斡朵里部开始向东南迁移。其中胡里改部迁至原渤海故地(今绥芬河流域)。这一支女真人,受汉文明熏陶已久,仰慕大明,多次派遣使者到大明请求册封。
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朱棣正式册封女真人胡里改部首领阿哈出为建州卫指挥使,并赏赐大量金银财物以及生产生活物资。明廷册封阿哈出的“统战”工作,很快吸引了众多女真人归附。不久后,女真人斡朵里部也迁移至绥芬河流域,并依附建州卫。

永乐十四年(1416年),鉴于新归附的斡朵里部人数众多,明廷在建州卫的基础上析分出建州左卫,专门安置斡朵里部,并册封斡朵里部首领猛哥帖木儿(又称“孟特穆”)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使。正统三年(1438年),因为瓦剌部崛起,时常袭扰东北,明廷下诏江建州卫迁至浑河上游的苏子河流域(以今新宾县老城镇为中心住牧)。正统五年(1440年),明廷又下诏江建州左卫亦迁至此地。正统七年(1442年),因为建州卫和建州左卫人口增长,明廷又下诏从建州左卫中析出建州右卫,并册封猛哥帖木儿子董山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册封猛哥贴木儿异父弟凡察为建州右卫都指挥使。至此形成了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三足鼎立的局面,是为建州三卫。
自正统年间至明末,建州三卫基本上定居于浑河上游苏子河流域,其活动地区东北至图们江流域,西南至鸭绿江下游,西至开原至辽东边墙一线。初隶属于奴儿干都司,后受辽东都指挥使司统辖。其首领受明廷册委,领奉诰印、受冠带袭衣。

建州三卫成立后,一度成为大明帝国统治东北的桥头堡,按照规制,建州三卫军队要听从明廷征调,他们多次协同明军征伐草原上的鞑靼、瓦剌、兀良哈等部,为大明开疆拓土立下了赫赫战功。建州三卫还要定期到京师(今北京)朝贡,据《明实录》记载,建州三卫的最后一次朝贡,是在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在大明帝国国力强大的时候,建州三卫就是大明最好的帮手,但在大明帝国衰落的时候,建州三卫对大明的态度也开始微妙起来。
嘉靖后期,建州左卫崛起,统辖之地北至清河,南抵鸭绿江下游。为削弱建州左卫实力,万历十一年(1583年),明军攻破建州左卫重要据点古勒寨(今辽宁新宾县古楼)。战斗中,建州卫首领努尔哈赤的祖父、父亲,被明军误杀,同年,努尔哈赤以此为借口,起兵反叛明朝,不久后,努尔哈赤统一建州三卫,并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立后金汗国,正式敲响了大明帝国的“丧钟”。1636年,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将后金国号改为大清,族名女真也改为满洲,8年后,满清入主中原,取代大明帝国。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明风华

GMT+8, 2025-11-9 01:32 , Processed in 0.05307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中国明史论坛

© 2024-2024 大明风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