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7|回复: 0

明朝忠臣于谦,一生为国为民不为私,朱祁镇复位后他却蒙冤而死?

[复制链接]

21

主题

16

回帖

93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93
发表于 2024-9-13 15: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历史上,许多王朝都有一些特点,就比如唐朝多政变,明朝多能人。明朝历史中有不少的能人异士,他们的事迹总是让人感慨万分,就比如被称为圣人的王阳明、堪比诸葛亮的刘伯温、以及神秘的黑衣宰相姚广孝。
而今天要讲的是拥有“民族英雄”称号的名臣——于谦。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逝世,在这一年于谦也随之出生了。
于谦,出生于浙江钱塘县的一个普通家庭,原本于家也是一个官宦世家,他的祖辈不少人都当过官,只是到了他父亲于彦昭这一代便隐居家乡,不愿再入朝为官了。
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于谦从小便刻苦读书,有着远大的志向。并且他十分崇拜文天祥(南宋名臣,民族英雄),还将文天祥的画像挂在了座位旁,以此来激励自己。

对于他的这一行为,史书上不曾记载的故事,据说于谦出生前的一天晚上,他的父亲做了一个梦。
他的父亲梦到了文天祥对他说:“我感动你们于家对我的供奉,也感动你们一家的忠义,所以我打算转世投胎,来做你们于家的子嗣。”
于彦昭直呼不敢当,在他醒来后不久,他的妻子便生下了一个男孩,为了表达对文天祥的感谢,给孩子取名为“谦”。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二十三岁的于谦就已经乡试中举,随后又赴京赶考,考中了进士。
于谦的仕途在前期算得上是一帆风顺,五年时间便受到了明宣宗朱瞻基的重用。
在宣德元年,汉王朱高煦起兵造反,于谦便跟随朱瞻基御驾亲征,被任命为御史。
在朱高煦投降时,朱瞻基便让于谦数落他的罪行。于谦用洪亮的声音和严厉的词句,狠狠地教训了这位藩王,将朱高煦骂得抬不起头,趴在地上瑟瑟发抖,自称罪该万死。可见于谦不仅有才华,骂人的本事也不小。

于谦受到朱瞻基重用,其实还与明成祖朱元璋有些关系。
在电视剧《大明风华》中就有这么一段。在于谦高中状元时,受到了朱棣的召见,但此时他因为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十分悲痛,所以喝得烂醉。随后被众人搀扶着进宫面圣,朱棣让于谦作一首诗写思乡或是怀亲,于谦却当面写诗嘲讽朱棣。
他写的是:“村落甚荒凉,年年苦旱蝗,老翁佣纳债,稚子卖输粮,壁破风生屋,梁颓月堕床,哪知牧民者,不肯报灾伤。”
朱棣听后大怒,本打算处死他,但朱瞻基为他求情,朱棣便给了于谦一个机会,让于谦写一篇关于边疆的策论,写好了就饶恕他,写不好就处死。

酒醒后的于谦得知自己昨晚失言,有些惊慌失措,拿起笔就开始奋笔疾书。等他写好后,朱瞻基就将策论呈给了朱棣,朱棣看后表情瞬间严肃了起来,对朱瞻基说道:“没想到,我到这个年龄竟然又得此人。小子,你有福了。”
可见朱棣被于谦的才华所震撼,觉得他能辅佐大明朝走向繁荣,因此才会对朱瞻基说出这样的话。之后朱棣给于谦施压,让朱瞻基救助他,便是想让朱瞻基能够收服这位能臣。
回到正题,宣德五年(1430年),朱瞻基便任命于谦为兵部右侍郎,让他巡抚山西、河南等地。
最终在于谦以及“三杨”等一众能臣的辅佐下,明朝达到了继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后的又一盛世,被称为“仁宣之治”。
“三杨”指的便是杨士奇、杨荣、杨溥这三位明初重臣,在明宣宗朱瞻基去世后,明英宗朱祁镇便继位了,年号正统。

正统初期,由杨士奇三人主持内阁朝政,他们也十分重视于谦。所以但凡是于谦上奏的事情,早上上奏,晚上就能得到批准,可见三人对于谦给予了诸多优待。
于谦从此离开了京城,一去便是十九年,在这十九年的时间内,他也没有辜负杨士奇的信任,尽职尽责,为官清廉,因此百姓十分尊敬他。
但好景不长,在之后他为何会被入狱,甚至判处死刑呢?

王振是明朝第一代专权宦官,他原本是一个落第秀才,在私塾教书,但后来或许是因为觉得中举人、考进士这条路太难了,所以自阉入宫,当了宦官。
因为深得明英宗朱祁镇的信任,所以被任命为宦官中权力最大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由于他是朱祁镇身边的红人,并且连皇帝的奏章都要经过他手,所以算得上是皇帝的代言人。
因为身居要职,并且深得皇帝的宠信,这让王振产生了掌权的想法,于是他便私下广交朋友,培植私党,组建了自己的势力。
直到“三杨”去世后再也没有人能够限制他,于是他便轻而易举的掌控了朝政。
王振这个人十分贪婪,属于那种雁过拔毛的人,每当地方官进京报告情况时,他都会收取“贡品”即便是日用品,王振也来者不拒。
但于谦却不同,他为官清廉,虽然是巡抚,权力很大,但他从不拿百姓一针一线。他不仅自己不贪,还不让别人贪,也正是因此得罪了王振。

因为王振掌握了朝政,所以大臣们为了自己的前程,向王振送去了不少财物。
每逢朝会时,见王振的官员都会献上百两白银,要是能献上千两白银,那便能得到王振的酒宴款待。
但于谦每次进京时,从不带任何物品,于是便有人劝他说:“您若是不肯送钱财,难道不能带些土特产去吗?”
于谦甩了甩了袖子说道:“只有清风。”
之后,于谦入朝推荐王来、孙原贞二人参政,但却被王振所指使的通政使李锡弹劾,他认为于谦因为长期没有得到晋升,所以心生不满,擅自推荐人代替自己。
于是,于谦便被送到了司法部门,判处了死刑,在狱中关押了三个月。百姓听闻后气愤不已,联名上书,为于谦喊冤。
群众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即使手握重权的王振也因此退缩了,于是他便编了个理由,表示以前也有个叫于谦的人,与他有恩怨,所以把于谦和那个“于谦”搞错了,随后便下令将于谦放了出来。

正统十四年,瓦剌首领也先率领大军进犯,王振便怂恿朱祁镇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邝埜极力劝谏,但朱祁镇并没有心思听取他们的意见,固执的想要出征。为了说服自己的母亲孙太后,朱祁镇将两岁的儿子朱见深立为了太子,又让他的弟弟郕王朱祁钰代为监国。
此时的朱祁镇二十来岁,因为长期限制自己的祖母和“三杨”都去世了,所以想要学习自己的父亲朱瞻基御驾亲征,以此来证明自己。
最终这位年轻气盛的皇帝,在土木堡的作战中,成功被俘获了。
消息传回京都后,众人惊慌失措,此时监国的朱祁钰便与大臣商议如何抵抗瓦剌?
此时面对这个问题有两个选择,逃或是战。
对于一些大臣们而言,他们都是自私的,若是迁移都城不过是损失半壁江山,而自己还能做大臣。

而于谦却是一心效忠于国家,所以绝不会选择以半壁江山的代价,来换取自己的苟活。
于是在朝堂上,侍讲学士徐珵便说道:“我观测星象有变化,如果迁都南京,那便可化解此次劫难。”
但于谦却训斥到:“建议南迁之人,该杀!京城是天下的根本,如果就此迁都,那大势就不可挽回了,诸位忘了宋朝南渡的事情了吗?”
这一番怒吼惊醒了那些犹豫不决的大臣,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人纷纷支持于谦主战的想法。
朱祁钰也被于谦的话打动了,于是选择了抵抗到底。
由于于谦代理了兵部尚书,又是主战派的领头人,所以朱祁钰便将攻防的任务交给了于谦。
于谦虽然是个书生,但对兵法也研究颇深,排兵布阵很有一套,不仅仅只是纸上谈兵。

朝中最精锐的部队在土木堡一战中损失惨重,剩下的将士只有不到十万人,因此人心惶惶,朝廷上下都没有信心能够抵抗瓦剌。
直到于谦请奏朱祁钰,调遣了南北两京、河北的备操军、山东以及南海沿岸的备倭军,以及江北、北京辖下各府的运粮军,将他们集中起来,划分部署,才让大明拥有了抵抗瓦剌的军备力量。
军事方面的问题暂时解决了,但国不可一日无君,为了稳定大明的基业,于谦说了一句:“社稷为重君为轻”将监国的朱祁钰推上了皇位,是为明景帝。
瓦剌原本打算用朱祁镇来要挟明朝,但所抓的皇帝突然就变成了太上皇,可有可无,让也先十分气愤,于是便下令强攻,但却被于谦率兵击败了。这一战将瓦剌逼退至塞外,于谦可以说是拯救大明于水火之中,为明朝续命两百多年。
也先白白养了朱祁镇一年,但却什么也没捞到,如今也无法在对明朝发起进攻了,于是便将朱祁镇送了回去。

但是朱祁镇的回朝却显得有些尴尬,他的弟弟朱祁钰刚刚继位,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皇帝啊,
因此兄弟二人在一番嘘寒问暖后,朱祁钰就将朱祁镇囚禁于南宫之中,这一关就是七年。
朱祁钰在位时期,重用于谦等人,将国家治理得井然有序。但他为了让自己这一脉世代魏军,不仅软禁了朱祁镇,还将太子朱见深废除,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这些行为其实也能理解,毕竟谁不想当皇帝,给自己的子孙留下一份基业。但不久后,朱见济便夭折了,储君之位也空了出来。
到了景泰八年(1457年),明景帝突然病重,卧床不起,这个国家由谁来继承就成为了问题。

石亨等人便趁机发动了夺门之变,将朱祁镇救了出来,重新拥立他为皇帝。
被囚禁了七年,这位年轻的皇帝也成熟了许多,如今重新坐上了皇位,他的第一件事便是报仇,于是他便下令将兵部尚书于谦、礼部尚书王文抓了起来。
原本朱祁镇念着于谦一心为国,只是想让他认个错找回面子。但在徐有贞却劝说朱祁镇,若是不杀于谦,那他的复位也就没有理由了,朱祁镇听后表示赞同,为了自己的皇位,便下令将于谦处死了。

于谦效忠的并不是皇帝,而是国家,最终却含冤而死。当抄家的官兵来到于谦家中时,发现除了朱祁钰赐给他的蟒袍、剑器,再也没有一分钱,可谓是家徒四壁。
官兵中有一个名叫朵儿的指挥使,他是司设监太监曹吉祥的部下,见此情景,不禁的流下眼泪,为于谦洒下了一杯酒,以此来祭奠于谦。但却遭到了曹吉祥的一顿鞭打,第二天他还是照样将酒洒在了于谦死去的地方,祭奠亡魂。

在不久后,没了于谦的辅佐,朝中渐渐出现了不少问题,这让朱祁镇十分后悔,但一切都已经无济于事了。
这样一位为国为民不为私的忠臣含冤而死,实在是令人心痛,在他死后只留下了一句“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明风华

GMT+8, 2025-11-9 17:23 , Processed in 0.04839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中国明史论坛

© 2024-2024 大明风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