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9|回复: 0

从内阁到东厂,用宦官来制衡文臣,来看看明朝版“权力的游戏”!

[复制链接]

14

主题

22

回帖

86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86
发表于 2024-9-9 21: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除了丞相制度,主要原因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通过清除丞相胡惟庸,并将中书省和丞相的权力分属给六部,提高了六部的职权和地位,使得相权、君权合一,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变革标志着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走到了尽头。


1380年,胡惟庸案后,朱元璋设置四辅官,协助自己处理政务,即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辅官,这些官员每年只需要上一旬的班,其他季节都在休息,不得不说,老朱这脑洞是真大呀,为了防止官员专权,心思细腻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1382年,取消四辅官制度,改设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私人顾问辅助朝政,后面又增加了文华殿大学士,专门负责辅导太子,而这些大学士全部是正五品官员。

建文帝时把大学士改为学士,朱棣登基后,又恢复了大学士,作为自己的顾问,就此,为明朝的内阁制度奠定好基础。


1402年,明成祖朱棣命黄淮、解缙、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7人入值文渊阁,担任侍读、编撰、检讨等职务,参与政务。

话说文渊阁最初的功能主要是藏书、编书,就相当于皇家图书馆,北京和南京的皇宫均设有文渊阁,明朝著名的《永乐大典》以及清朝的《四库全书》都是在此成书,这么看,文渊阁的风水确实不错,能成大事儿。


明朝的内阁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内阁位次按照入阁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基本上最先入阁的就是内阁首辅,由于黄淮最先入阁,因此朱棣时期的内阁首辅便是此人。

但是后面,除了胡广、胡俨以外,其他内阁成员都卷入了“太子之争”当中去,就是朱高炽和朱高煦的权位之争,这些人或贬或下狱,但最终都被宽宥,并且官复原职。


朱棣建立内阁制度,主要是为了解决老爹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后留下的问题,也就是皇帝几乎需要亲自处理所有政务,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面对浩瀚如烟的政务,自己确实难以招架,将一部分政务委托给内阁成员处理,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并减轻了自己的负担。


除此之外,朱棣长期征战在外,频繁往返于北京和南京两地,因此需要值得信任的亲信和近臣来负责书信联络。


朱棣时期的内阁成员,在编制上最先在翰林院,后在詹事府,翰林院是皇帝的秘书机构,詹事府则是明代辅导太子的机构,无论人事关系在哪里,内阁阁员都是正从五品的官员,并且不是所有人都有大学士的头衔。

时间飞逝,为了进一步控制官僚集团,1420年, 朱棣设立了东缉事厂,简称东厂,主要由锦衣卫中的宦官组成,这个影响明朝直至灭亡的特务机构就此诞生,并涌现出王振、刘瑾、冯保、魏忠贤等权倾朝野的大太监。


从严格意义上讲,东厂和内阁都是皇权的进一步延伸,是用以压制相权的工具,而由于内阁都是文官,更容易成为相权的一部分,永乐中后期还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和太子联合的倾向,因此只有无生育能力的宦官能取得朱棣绝对的信任。

我们知道朱元璋有鉴于汉唐宦官专权之祸,禁止宦官当政,并且悬挂“内宦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的大铁牌于皇宫门口,可朱棣却打破洪武祖制,授予宦官权力,朱棣活着时,尚能控制东厂,可是后世的子孙不肖,一个比一个懒,宦官们逐渐约束,甚至形成庞大的阉党集团。


1424年,明仁宗朱高炽继位后,恢复了三公三少,大封功臣。


三公指的是太师、太傅、太保,这三个职位都是正一品的官职。三公的职责是辅助天子治理国家,包括文治武功和社会教化等方面。


三少则是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这些职位都是从一品的官职。三少的职责主要是教育并保护太子,即未来的皇帝。他们负责教授太子道德和治国理政的知识,同时也保护太子的安全。

三公三少由朱元璋创立,被建文帝和朱棣废除,可是明仁宗又将其恢复,其实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提高杨士奇等人的职务,要知道杨士奇曾经是朱高炽还是太子时的重要助手,朱高炽能够登上皇位,杨士奇是居功至伟的,他们二人可以说是即是君臣又是师生的关系。


1428年,明宣宗朱瞻基命太师、英国公张辅,少师、吏部尚书蹇(jiǎn)义,少傅、兵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少保兼太子少傅、户部尚书夏原吉,不再担任所领职务,专门侍奉左右,咨询政务。

由此开始,三公三少基本上成为专授,在蹇义、夏原吉、杨士奇、张辅去世后,成为虚衔,作为勋戚文武大臣的加官、赠官,特别是就此以后,文臣几乎没有人在生前担任过三公,只能以赠官的形式获得,以表示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并没有实际的管辖范围。

当然也有特例,比如杨廷和在嘉靖二年被加封太傅但本人推辞不受,张居正在万历年间曾任太傅、太师。


1431年,宣德六年,内阁金幼孜去世,自此,明朝内阁只剩下杨士奇、杨荣、杨溥(pǔ),即大名鼎鼎的“三杨”内阁。


这三位官员均历仕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三杨在任辅臣期间,安定边防、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使明朝的国力继续沿着鼎盛的轨道发展,并使明代阁臣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由原来的皇帝办事员转变为具有丞相性质的辅臣。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明朝在永乐之后仁宣德时期出现了一个“天下清平,朝无失政,中外臣民翕然”的大好局面,即历史上有名的“仁宣之治”。

明仁宗和明宣宗
其实无论是内阁还是宦官,都是皇权与相权对抗的手段,明朝皇权与相权的对抗贯穿了整个王朝的历史,这也是封建王朝在权力分配上的不可避免的矛盾和冲突。

内阁和宦官在明朝中后期的政治中形成了相互制衡的局面。由于东厂的特殊身份和职能,掌握了大量的机密信息,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内阁大臣在与东厂太监的斗争中一度处于劣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内阁的权威。


我是说“明”叔,一个学理工却偏爱历史的男子,欢迎您批评雅正,在留言区留言讨论,下一篇文章我们不见不散!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明风华

GMT+8, 2025-11-9 17:30 , Processed in 0.03932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中国明史论坛

© 2024-2024 大明风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