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9|回复: 0

趣说明朝科举:不通过科考,都没资格参加科举考试

[复制链接]

19

主题

18

回帖

93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93
发表于 2024-9-13 13:2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头条创作挑战赛#
明朝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了。不过,如果你是明朝的读书人,在参加科举考试之前,还有一道关卡叫“科考”。估计了解它的小伙伴不是很多,今天老Q就和大家一起聊聊这个“科考”的前世今生。
洪武三年:乡里保荐是前提
洪武三年(1370),太祖朱元璋颁布《科举诏》,标志着大明朝的科举正式拉开序幕。

《科举诏》规定:想报考乡试的考生,必须满足一系列条件。而且填好报名资料后,需由“本姓乡里”作为保荐人,逐层上报到县、州直至省。经各级政府审核确认后,考生才能获得参加乡试资格。
这里要注意一个细节,考生必须经过所在的“乡里”作为保荐人,才能把报名资料呈交到县衙。也就是说,乡里保荐是第一道环节。
我们都知道,政府部门层层审批,其实真正审批的是首次接到材料的那一环节。你想,全省、全州、全县那么多考生,省、州、县人力有限,领导也很少下基层了解民情,他们怎么知道每个考生的具体情况?只有考生所在的“乡里”,才对考生知根知底。
老朱显然深知这一点,所以他把审核考生情况的重任交给了“乡里”,希望发挥村干部熟人熟事的优势,真正筛选出符合条件的考生。

但是这也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大家都是乡里乡亲,平时抬头不见低头见,小伙子哪怕不符合条件,但是他积极上进想参加考试,村干部拦着也抹不开脸啊?说不定,平时还要靠小伙子的爹或者三叔帮自己家修修补补呢?
熟人社会,好处是熟悉情况,坏处是脸面难却。
很快,各地就陆续出现了这一情况:一批不符合考试条件的考生,堂而皇之大摇大摆地参加了科举。
老朱对此很生气。
朱元璋
而且,新考中的这批进士,也让老朱很不满意。他觉得这帮人读书还行,去做事却是眼高手低,啥都不会。
老朱是个狠人,宰相制度他都能说废除就废除。于是,洪武六年(1373),老朱一声令下,暂停科举!
洪武十七年:“皆由有司保举”
洪武十七年(1384),老朱无奈地发现,还是只有科举考试才是最为公平公正的选拔人才方式。于是,这一年老朱宣布,恢复科举,并颁布了《科举成式》作为执行细则。
相比于洪武三年的《科举诏》,报考程序最大的改变是,考生直接向县级政府递交材料,经县、州、省逐级审核后,即可参加乡试。
这就把“乡里保荐”这一环节给废除了。县级政府毕竟比村干部更加公平公正一点,不那么会徇私舞弊。

但是,县干部也有不少亲戚朋友,三姑六婆家的孩子要参加考试,哪怕不符合条件,县干部多多少少也会高抬贵手吧?
所以,不符合条件的考生仍然层出不穷。
正统元年:设立提学官,推荐好苗子参试
老朱是个很重视教育的皇帝,在他任内,大明朝大量开设学校,务求让孩子们有学上、上好学。
朱老四、朱大胖、好圣孙爷孙仨在位期间(1402-1435年),继续了老朱的教育政策,学校遍地开花,数量节节攀升。
朱老四和朱大胖
学校培养出来的读书人,迅速成为科举考生的绝对主力,就像今天参加高考的,基本都是各高中的学生。
但是,数量多了质量就必然下降。朝廷很快发现,不少学生不认真读书、扎扎实实提高学问,而是钻研各种应试技巧。正统元年(1436),少保黄福向皇帝报告:各地很多学生啊,连《四书》《五经》都不好好读了,整天背那些样板文章,靠猜题、押题来应对考试,妄想走捷径考上。
朱祁镇
土木堡战神、英宗皇帝朱祁镇打仗不行,对于科举倒是挺上心。他下令在各省设立专职负责提督学校事务的提学官,要求他们加强对学校学生的教导,让学生老老实实做学问,不要那么心浮气躁。
正统二年(1437),朱祁镇又批准刑部右侍郎何文渊的奏请,要求提学官应该广泛走访民间,发现那些“勇于进学”又“孝悌忠义”的学子,并向有关部门推荐,为他们做好考试指导服务,让他们优先参加科举考试。
但是推荐制永远有它的致命缺陷,那就是无法避免人情影响。提学官也是人,也不能不食人间烟火。在一个地方待久了,难免会被人腐蚀拉拢。很快,提学官推荐的人选,也开始出现各种问题了。
正统九年:建立科考制度
朱祁镇对于提学官们的自觉、正直和恪守道德终于不抱希望了。他发现,不管选谁去做提学官,最后都难免落入人情陷阱,只不过程度深浅不同罢了。
朱祁镇开始苦苦思索,这不,还真给他想到了:国家选拔人才,考试是最公平的方式。那么谁有资格参加科举,也靠考试来确定,不就能够最大程度确保公平了吗?
正统九年(1444),朝廷正式规定:今后想参加乡试的考生,要先到提学官那里参加考试,通过者才有资格参加乡试。提学官组织的考试,就叫“科考”,俗称“小考”。这就正式确立了“科考”制度。

科考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谁都知道考试是最公平的,想参加乡试?可以,只要你通过了科考就行,一切靠分数和成绩说话,再也不用去找人情、拉关系了。对于绝大多数没有人情关系的考生来说,这是一个天大喜讯。
这也标志着明朝科举制度的真正成熟:科考——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制正式建立起来。每道关卡必考,逢进必考,杜绝一切人情干扰,确保公平公正。
从为国选才这一点来说,朱祁镇的历史贡献不容低估。
.................................................................................................................................................
本期我们就先聊到这里,下期再和大家趣聊明朝科举的其他小知识。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明风华

GMT+8, 2025-11-9 05:51 , Processed in 0.04058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中国明史论坛

© 2024-2024 大明风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