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0|回复: 1

说说明朝,科举制度录取率究竟有多低?

[复制链接]

19

主题

18

回帖

93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93
发表于 2024-9-13 13:3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科举制自隋朝开端,至明代体系已空前完善。自正统九年(1444年)以后,科考、乡试、会试、殿试和庶吉试五级的考试结构稳步形成。整体来看,各级考试内卷严重,反正萝卜坑就这么多。而最后一级尤其令人艳羡。
网络引图,违约联系
门槛:科考将大部分人拒之门外,河南考生以前也难

科考自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时,被正式确定为应试生进入乡试的必要环节,是科举考试中最低一级的考试,每三年一次,在乡试之前举行。科考的人数因省直而异,就比如浙江和贵州的生源数肯定不同,但平均在数万人左右。如浙江万历十年参加科考人数20000人左右,贵州弘治十二年参加科考人数4000余人。至于科考率,史料中没有明确记载,但有一组数字可以大致反映:隆庆以后,全国生员大致在35万-50万之间,同期全国乡试的平均录取率为3%,人数为1300人左右,则可大致推算出乡试人数在40000人左右,录取率为9%左右。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人数相对较少的省份科考录取率往往相对较高,河南、山东、浙江一带在那时都面临着升学难的问题。
乡试:竞争最激烈的环节,内卷逐年严重

一开始还算说得过去,永乐年间,杨荣在所撰的《进士题名记》中记载:“天下布政司合所隶郡邑之士,三试之,拔其尤者贡于礼部,盖什之一。”可见当时的录取比例大致为10%。到了成化、弘治年间,形势开始斗转直下,出现了应试生“止许二千三百有余”的明确规定,即参加乡试的人数控制在2300人左右,而实际录取的人数为135人,录取率只有5.8%。到了嘉靖年间,又规定“每解额1名,许25人应试”,录取下降至4%,之后又低至3.3%,这也反映了乡试竞争激烈程度的不断加剧。

会试:每科300-400人,录取率随着报考人数增多逐年下降

洪武至永乐年间,总体录取率很高,在21%左右。在这之后,录取率逐年下降,整体在7%左右,从根本上说,这是封建官僚主义体制下官本位思想的必然结果,当官是光宗耀祖的唯一路径。自成化后,应试者数在3000-4500不等,逐年增加,最多的到万历三十二年,多达4700人,而只录取了300人,录取率为6.4%。应试者数量的不断增长伴随的是录取额的相对稳定,整体录取率的下降也是意料之中了。
殿试:高手过招,馒头都有了,争的是那一口气

殿试环节是会试中选者才能参与的,因此并不黜落,只是把应试者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称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只考一天,内容为策论,应试者黎明进入,经过受卷、掌卷、弥封等环节,阅卷时,8人轮流传阅,最后得“〇”多者为最佳卷,之后呈请皇帝,钦定名次。从此飞黄腾达,直接成为人上人。所以现在有些人直接拿现在的录取率和科举的录取率直接比对是不公平的,现在考上个博士也不一定确保后辈无忧,而当时过了会试差不多最少也是个副县长了。

庶吉士:预定副总理?直指权力中心

庶吉士,其名称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英宗后有惯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因此庶吉士号称"储相",是明代阁臣的主要来源之一,明朝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即是庶吉士出身。永乐前,主要是从二、三甲中的进士挑选有潜力的人作为庶吉士,主要从事编撰、侍读等。永乐以后,主要通过考试选拔,在明代88科共89榜进士中,总计60科有庶吉士,占明代二、三甲进士总数的5.7%。这些人中龙凤到此阶段已经跑赢了全国99%的生员,等待他们的将是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16

回帖

55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55
发表于 2024-9-13 17:39:4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明风华

GMT+8, 2025-11-9 05:51 , Processed in 0.03635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中国明史论坛

© 2024-2024 大明风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