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4|回复: 0

读明史:明朝初期的教育和科举考试制度

[复制链接]

12

主题

19

回帖

68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68
发表于 2024-9-13 13:3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朝建立后,除原先起义军的部分文臣武将作为中央机构的主要力量外,地方任用了部分原元朝官吏,但全国各级官僚机构还是需要补充很多官吏。因此,明朝政府采取了三种措施选拔官吏:荐举、学校、科举。三种制度中,荐举和学校是最主要的,科举其次。


1、荐举
明朝还未建立前,朱元璋起义大军渡长江进攻金陵前,朱元璋就录用了一批比较知名的儒生,比如夏煜、孙炎、杨宪等人。渡过长江建立政权后,朱元璋更是明白贤才对政权的重要性。公元1367年,“遣起居注吴林、魏观等以币帛求遗贤于四方”。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征贤才至京,授以守令。当年冬天,明太祖又派遣文原吉、詹同、魏观、吴辅、赵寿等到全国各地,遍访贤才。此后,明太祖更是多次强调选用贤能人才,要求各地大力举荐贤才。
当时,举荐贤能人士的科目包括:聪明正直、贤良方正、孝第力田、儒士、孝廉、秀才、人才、耆民等。所有大小官员均可以被推举,被推举的人还可以继续推举。对于一些有大才能的人才,直接任命为高官。如范敏洪武八年举秀才,擢户部郎中。十三年授试尚书。荐耆儒王本等,皆拜四辅官。秀才曾泰被征召,后来官至户部尚书。儒士赵翥,因为贤良,被举荐,后来官至工部尚书。如这样的人才很多,都被先后举荐,被任命为侍郎、副都御使、布政使、府尹等官职。
除以上这些荐举外,明太祖还从“富民”中选拔官员,他认为只有地主富豪等人才可能永久效忠,由于这些人一直对农民进行剥削统治,所以他们也更有为官的手段。据记载,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明太祖从应天诸府州县地主中选取了1460人到南京做官。而洪武三十年,明政府又调查浙江等九布政司、应天十八府州田地在内的七百亩以上土地的地主,共14241户,编成花名册,准备分批召见录用。



2、学校
明朝在中央设立“国子监”,在地方设立府州县学。国子监设立祭酒、司业、博士、助教等职。祭酒、司业在其中的职务大致相当于现在学校的校长、副校长,博士是主讲教师。国子监的学生,被称为“监生”,监生分为管生和民生两类。官员子弟就是官生,民间才子等就为民生。有部分少数民族“土官”和外国留学生也被称为官生。
国子监的主要学习教材,包括《四书》、《五经》、《御制大诰》、《大明律令》、《说苑》等书。
国子监的规模较大,到洪武十七年时,在监学生已经有数千人,洪武二十六年时更是达到8124人,在当时的全世界都算最大的学府之一了。
地方的府学、州学、县学。洪武二年,规定府学生员人数40人、州学30人、县学20人。主要的学官,府设教授一人,州设学正一人,县设教谕一人。府、州、县学的生员,必须要进国子监才能做官。国子监的学生,在结业后,可以直接做官,或通过考试后做官。
因此,明朝的官员中,有很大比例都是通过国子监进入仕途的。
到了洪武八年,明政府又下令各地农村设立社学。




3、科举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朝正式建立科举制度,规定以八股文取士。
专取《四书》、《五经》命题。《四书》要以朱熹的集注为依据,以其命题的叫书义,以《五经》命题的叫经义。写文章时要根据古人的思想和规定的几家注疏来阐释观点,不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这种八股文,到明朝中期后,逐步成为一种僵死的官僚式文章。这种文章的结构包括“破题”、“承题”、“起讲”、“题比”、“虚比”、“中比”、“后比”、“大结”等几个段落。“题比”又叫“入手”,是引入正文的开始。“虚比”、“中比”、“后比”、“大结”又叫做“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四段文章是一篇文章的正式议论,每段又各有两股比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因此称为八股文。文章的格式是规定好的,按照题目的字义来进行敷衍成文章。
考试共分为三级进行。
未入学士子通称为童生,童生在州县进行考试,考中后就称为“秀才”或生员,就可以成为府、州、县学的诸生,有了进一步考试的资格。省级考试也就是乡试,乡试三年举办一次,考中后就称为“举人”。乡试第一名又被称为“解元”。乡试后的第二年,进行中央级考试,称为会试,由礼部主持考试。会试的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中中式的人需再经过皇帝的选拔考试,称为殿试或廷试。殿试共分为三甲,一甲共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一甲三人统被名为“赐进士及第”。二甲有若干人,统被名为“赐进士出身”,二甲第一名为“传胪”。三甲有若干人,统被名为“赐同进士出身”,三甲第一名为“传胪”。进士都被任命为官员。一般情况下,状元一般被任命为修撰;榜眼和探花被任命为编修,二甲和三甲的可以被任命为翰林官,或给事、于是、主事、中书、行人、太常、国子博士、推官、知州、知县等官。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明风华

GMT+8, 2025-11-9 05:51 , Processed in 0.03472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中国明史论坛

© 2024-2024 大明风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