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4|回复: 0

古今“高考”有何不同?——兼及明代周天官的科举之路

[复制链接]

15

主题

17

回帖

75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75
发表于 2024-9-13 13:3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会试?殿试?
古代科举与当今高考有着相似之处,但又存在明显差异,本文重点阐明古代科举考试与当代高考的差异。
本文之所以拿明代与当代比较,是因为明代的“科举制”及相关教育已经空前完善,而又未像清代那样“老熟”腐败。
本文专门讨论官办“县学”的相关考试与高考的不同。
为了充分说明问题,本文论及明代重臣周天官(周嘉谟)的求学之路及科举考试。
古代科举考试的四个层次与相应资格(功名)
一、不同的“学历”层次与级别不同的选拔考试
古代科举考试有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等四个级别,在这四个级别中,很难找到与高考对应的“学历”层次与考试级别,仅有乡试与高考较为接近。
明代的乡试一般三年才考一次,考上的人被称为举人,中了举人就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了官场,即使后面的“会试”没有通过,也有机会当官,如担任学官、县令之类职务。即便没能当上官,在县里的地位也是非常高的。例如,中举的“喜报”传来,当地的绅士、豪强必定前来恭贺讨好,举人面见县长,县长是要看座的。也因此,范进中举之后,上午还在打骂范进的岳父马上改口喊老爷,打过范进耳光的那只手突然不能弯曲,隐隐作痛。
科举考试的“号间”
高考每年一次。在八十年代初考上重点本科,因为那时候的大学毕业生“包分配”,所以其地位勉强可以与举人相比,但相去甚远。至于当下的大学毕业生,简直无法与明代举人相提并论了;即使读了硕士、硕士毕业之后又考上了公务员,其地位也赶不上明代举人。
当然,我们还可以拿明代的“童试”类比今日高考。童试是科举考试的最低级别考试,由易到难、由低到高分为三级:县试、府试、院试。通过院试的童生,改称“生员”,就是我们俗称的“秀才”。“童生”的“资历”应该高于“高中生”,“童试”的考试级别接近于高考,但秀才的权重又不如高考录取的本科生,因为秀才不能直接做官,它仅仅是一种资格,而不是“功名”,因此,许多秀才终生穷愁潦倒,明清时代有很多秀才穷得没饭吃,范进是其中之一,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也算一个。与此不同,今天的高中生考上重点本科,四年之后大多能够找到饭碗,因此本科生的“含金量”远远大于秀才。
中举了,范进高兴得发了疯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17岁周嘉谟获得“童试”的院试第一,其资格与步入晚年的范进相同,可谓少年得志,但他也只能进入汉川县“县学”学习。两年后补了个“廪膳生员”成为公费生,享受每月六斗米的津贴,再无其他特权;如果他不读书,其资格就和范进一样了。事实上在明清时代,许多秀才最后进入社会底层,与穷困百姓无异。
综上所述,在学历层次和考试级别层面,“高考”与科举考试几乎没有相似性。
街邻们在烂泥中找到了高兴得发疯的范进
二、不完全相同的考试功能
古代科举考试的功能单一。
朱元璋坐稳龙椅后诏令:天下府、州、县立学,说“朕惟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然而,事实上“教化”并非“立学”的主要目的,因为官府办学的主要目的是为封建国家培养官僚,也因此考生必须具备“经世治国之术”,科举考试的核心功能是为封建统治选拔人才。
然而,今日高考的功能多样。通过国家考试选拔栋梁之材,服务于国家与社会,在这一点上古今“选拔赛”没有太大差异,但今天的高考至少承担着古代科举考试所没有的两大任务。一是,进行社会就业的初步分类与人才遴选,而古代科举则没有承担这一功能,因为落后的农耕社会没有这方面的需求。二是进行社会分层:通过社会公认的权威考核,对新一代公民进行宏观分层,为将来的社会分配做铺垫——降低差异性社会分配所致的阻力,分散社会矛盾。对于古代科举考试而言,社会分层这一功能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为数不多的“人上人”并未与基层构成大面积的社会对立。
———整个明代,湖广地区每年乡试中举人数在0-55之间波动。至于阶层剥削所致的阶级对立是另外一回事。
浙江横店状元祠 经常上演“状元游街”
三、不完全相同的考试内容
首先,古代科举是纯粹的“文科考试”(“武举”考试另当别论),但今日高考有文理之分。这种差异是由我们上面所说的“考试功能”差异所致,或者说是由考生的社会服务指向差异所致。对此,我们暂不深入讨论。
其次,今日高考具有较强的工具性,而古代科举考试则更具鲜明的人文性。撇开“理科考试”不谈,当代的文科高考的考试内容主要针对“社会服务”而设置,如英语考试是纯粹的“工具使用”能力考评,政治考试主要测试考生的思维方式及考评考生将来的政治行为方式,“语文”主要考核考生对汉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数学……
撇开“童试”与“殿试”,明代科举考试的乡试与会试的内容与形式基本相同:有四书义、经义、论、诏、表和判语等几种题目类型,总共考三场(科),出题范围严格限于“四书五经”,而且侧重于“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因此,即使是现实性很强的“论”“策问”也具有明显的文化性、精神性,而“工具使用”与技能技巧考核则被放在次要位置。
主考官睡着了
例如,明正德十一年浙江乡试“治国总论”的题目是“君正莫不正”,这一题目是考探童生的“治国之术”,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但这句话来自古籍《孟子·离娄章句上》,答题以阐释经典为主,而不是重点考核考生的能力。——原文是“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考生只要从孟子的原意出发,说明“只要君主端正,国家就安定了”,再针对现实提出“对策”,就可拿到基本分。至于“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之类考题,就纯粹是考核封建伦理道德了,其人文性显而易见。
殿试?
四、育人单位面临不同的生存压力
假设当今高考的育人单位是高中,古代科举考试的育人单位是“县学”,那么,育人单位都面临着考试带来的压力,但二者压力的性质不一样。
高中所承受的压力主要来自“市场”,即同行竞争或市场的蛋糕份额之争,包括优质生源的多少、高考上线率的高低、考上“211”“985”学校的考生数额、考上国内顶级高校的人数,等等。
“县学”的生存压力来自国家考核,要接受国家的优劣评判。以明代为例,县学一般设教谕一员、训导二员,九年为一个任期,任期考核的标准是乡试考中举人的个数,外加“考通经”的结果,考核成绩分为三个等级:称职,平常,不称。国家根据考核等级决定“学官”去向:“凡称职者升,平常者职如故,不称者降”。如果“称职”,且有“功名”在身,那么学官可能被提升至县令等官位。
金榜题名三士:状元,榜眼,探花
——在明代末年,出于生存压力,“男丁”不足的湖北汉川县出台优惠政策,招徕天门、潜江、沔阳等邻县的学生前去就读,周天官是奔赴汉川读书的“外来人”之一。周天官的父亲在长阳县担任教谕,第一次考核等级为“称职”,被提升为“学正”,第二次考核等级为“不称”,因而降职使用,调离学校,“责授”景陵(天门县)干驿镇河管职务。
就一般情况而言,今日高中的生存压力不会影响教师的“生存”,最多涉及奖金的多少,但古代县学的生存压力较大:如果乡试“剃光头”,且“考通经”不理想,那么考评等级肯定是“不称”,因此教官很有可能丢掉饭碗。明代最倒霉的两名教官遭到流放,因为二人认为自己的本职工作是教育,拒绝向朱元璋反映其教学所在地的民生状况。
五、科举考试的资格认定更为严格
今天的高考和古代的科举考试都要对考生进行“政审”,但古代的“政审”更为严格。明代乡试规定,考生必须相貌端正,妓女与戏子的后代不能参加考试,“服丧”阶段的人不能参加考试;享受国家津贴的“生员”三次学业成绩合格才能参加考试,学校训导“专教生徒”与“罢闲官吏”不能参加考试……
高考状元,打马游街
考生的考试名次越靠前,“政审”越严格,尤其是对待“点状元”的对象。明建文二年廷试,根据试卷成绩,取来自吉水的王艮为第一,但后来发现王艮长相不佳,遂以胡广易为第一名,“王艮次焉”。为了察看“准状元”的相貌,明英宗时还专门派朝廷密探“小黄门”到考生住处探查其外表面目。正统四年(1439)殿试初拟直隶昆山县考生张和为状元,朝廷密探“小黄门”探查其面目,发现张和“眼睛上有白色疤痕”,于是另改直隶吴县人施架为状元,而张和则被定为第二甲第一名。
晚清县学一景


——民间故事中的麻子或独眼“状元”与皇帝对话,拿“麻子满天星”“独眼照光明”之类话语为自己辩解,那完全是民间想象,因为有残疾的人在乡试阶段就被淘汰出局了,根本不可能走到“殿试”这一步。
显然,今天的高考不存在如此严苛的“政审”,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高考“政审”日趋宽松,彰显“人性化”。
……
古今“高考”还存在其他方面的差异,限于篇幅,拙文暂不讨论。
(拙文参考了黄明光等学者的研究,在此一并致谢。)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明风华

GMT+8, 2025-11-9 05:51 , Processed in 0.03409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中国明史论坛

© 2024-2024 大明风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