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0|回复: 0

科举考试制度

[复制链接]

19

主题

13

回帖

83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83
发表于 2024-9-13 13:4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科举,是中国古代通过逐级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中国的科举制度从隋代开始建立,直到清末才废除,历经一千三百多年。
在实行科举制之前,封建社会选拔官吏主要靠“察举”,就是从地方到中央逐级推荐选拔。这种制度只重门第,不重才学,被推荐的大多数是地主、官僚家庭的子女,平民百姓很少有机会被荐。所以,科举制代替察举制,这在当时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它为平民百姓提供了一个机会,出身贫贱的人只要有才学,都有可能通过考试去做官。当时的科举制,曾经选拔出不少才华横溢的人,如自居易、韩愈、苏轼、王安石等。
科举考试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考试程序。唐朝时,每年冬天由尚书省礼部(国家政府机构)主持科举考试,称为省试,再经复试,对及格者授予相应官职;宋朝又增加了殿试,由皇帝亲自对考试合格者策问,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到了明清时代,科举考试自下而上分成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几个阶段。其中,院试由各省提督学院主持,乡试由皇帝钦命的主考官在各省省城主持,乡试合格者通称为举人。会试则由礼部在京城主持。
科举考试科目繁多。唐朝设有秀才科、明经科、进士科、童子科等等。其中参加秀才科考试合格的称为秀才而选拔官吏则主要通过进士科,所以进士及第是非常荣耀的,俗称“登龙门”。
科举考试的内容基本上是儒家经义。元朝就曾经规定试题必在“四书”内出,“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家典籍的合称。“五经”《经》、《尚书》、《似礼》、《春秋》、《易》这五部儒家经典也是历代封建学校的教科书。到了明代,科举考试以考八股文为主。八股文是一种非常死板的文体,限定论题、格式和字数,考生不能自由发表思想见解,也无法显露自己的才华,只要熟读“四书”、“五经”就能应付,这就使得天下千万学子弃书不读,都把精力放在学作八股文上,束缚了人才的培养,学问由此而衰,学风也由此而坏。到了清代,科举考试制度已经到了穷途末路,清政府只好下令,于1906年起废除。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明风华

GMT+8, 2025-11-9 05:52 , Processed in 0.02909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中国明史论坛

© 2024-2024 大明风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