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0|回复: 0

被满清正史抹杀掉的民族英雄,他究竟是如何神秘的存在?

[复制链接]

16

主题

19

回帖

86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86
发表于 2024-9-13 15: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642年,松锦大战。此战打垮了明军最后的有生力量,因为明崇祯帝的盲目与急功近利与催促,主帅洪承畴害怕问责,率领完全没有准备妥当的十几万明军仓促出击,被皇太极的满清兵拦截、围困于松山、锦州一线。在占优势的兵力下,却以极其低劣的战术被满清集团全歼。
而满清之所以全力进攻松锦防线,源于锦州南部约十八里处是松山,锦州西南四十里处是杏山,杏山西南二十里则是塔山。杏山、松山、塔山三城形成了一道屏障。在锦州以西一百余里,就是宁远城。要攻破山海关,必先攻取锦州和宁远。

此战大明总兵被杀数十,十几万明军精锐全军覆没,主帅洪承畴带头投降。是一出大大的王朝悲剧。但是,如此悲剧之下却隐藏了一个更大的悲剧:曾经有数千明军将士困守塔山孤城,最后引爆地道炸药,阖城与满清军同归于尽。如此烈性男儿,壮烈史诗,居然在正史中找不到!不仅《明史》没记载,各类清史稿也没记载!但是《明史》乃满清所修,会不会中间有什么隐瞒呢?
让我们看看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朝鲜使臣来北京朝贡,喜欢做记录,一般叫做《燕行录》,上面曾提到松锦大战:“清军人马阗入盈城,而炮火迅发……焱举烬灭,一城荡然……自古忠臣烈士婴城而死者非一,而安有至死出奇,杀身鏖敌,功谋之壮如塔山者乎?且当埋火,人知必死而无以事外泄者……”塔山也是1940年代辽沈大战“塔山阻击战”所在地,古今以来,都是战略重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这样险峻要地爆发了一次血战,却不为人知,中间一定是有巨大的秘密。

松山、锦州全败后,清军长驱直入,如果没有阻挡,很可能就会洞穿松锦走廊,直扑山海关前。在小而险峻的塔山城前,满清八旗遭到猛烈阻击。在高地往下倾泻的炮火下,八旗骑兵不仅伤亡惨重,甚至连收降的汉军旗部队也被轰得七零八碎。清军统帅代善将塔山重重包围了一个多月,居然毫无进展。清军又从后方老巢调来了降将孔有德带来的红衣大炮,对准塔山城墙日夜狂轰滥炸。在炮火连天的重压之下,代善听到一个好消息,“南蛮终于要降了”!在得知明残军预备投降的消息后,进城清军放松了警惕,以为战事到此结束。他们越过城门,蜂拥而入,但是很快,他们发现身后的城门突然关闭,残垣断壁的街道因为人满为患,非常拥挤,进退不得。

残存的明军拖着伤残之躯体,从地堡、残垣断壁、阴暗角落突然纷纷冲出,狂呼着冲向入侵者!八旗兵大惊,与这些残兵展开殊死战斗,残兵力量毕竟有限,当他们如秋风中的落叶一般纷纷摇摇欲坠、倒地不起时,城中各处突然爆发出雷鸣般的响声,然后火光从各处冲天而起……守军点燃了预先埋藏的炸药,引爆了全城,与进城的清军玉石俱焚,同归于尽了!代善这一仗损失八旗精锐数千,极为光火,下令尽杀塔山周边男丁,女人皆掠为奴。但从此之后,如此惊天大战,却再无任何一人提起。作为拥有“战无不胜”神话的八旗,似乎并没有在此地与明军作战过,此战的明军将领到底是哪一位,拥有什么事迹,也不见一字半句的记载,历史似乎沉入了地表以下。

唯一能够获知的文字记录是,满清承认在塔山遇到一个明军将领终汉邦。这个一个处处透着悖逆的名字,首先这个名字在明朝将官档案里查无此人。其次一个明军军官,是有身份的人,绝对不会叫这样的名字,不符合儒家文化传统。“终姓”在百家姓中是有的,但是极少。如果叫“终汉邦”,那意思是终结汉族之邦?走出家门就会被人揍。所以明朝子民断然不会叫这种违逆宗法与制度的名字,否则就叫做不避讳!这位被遗忘的华夏英雄,他的名字究竟是什么?
1652年,朝鲜著名诗人申濡在听闻塔山城将士的事迹后,曾作过长诗塔山堡歌,以表心中崇敬之情,其中就提到“塔山亦一障,城堑尽夷填。借问主将谁,义烈天下传。”可见,离战役结束仅仅十年,塔山城的主将已经失于记载,并不为广大人所知了。这似乎成了清朝统治者之间不传之秘。200年后,18世纪乾隆年间,朝鲜燕行使者又到北京朝贡,路过塔山,仍然提到:“沈馆日记有杏山守将假降之语,未知为谁也。”但是历史不会永远被遗忘,新中国建国后,有学者从浩如烟海的明清档案里翻出来一个人:佟瀚邦。此人曾经担任松锦战役明军的左路军副将!而且负责松锦大战明军所有的粮草物资供应,而明军的粮草仓库基本都在笔架山,笔架山正好就位于松山南面30公里处!
让我们再回忆一下明清松锦大战的过程:皇太极掘壕围困松山城,阿济格突袭塔山,趁潮落时夺取明军屯积在笔架山的粮草十二堆。洪承畴彻底断粮,仅剩3天粮草,突围失败,被俘投降。粮道是首先被断掉的,作为督办粮草的佟瀚邦要么战死当场,要么只能后撤到塔山城。前进到松山去解围是压根不可能的。但是笔架山并未发现大的战斗记载,只有“夺取粮草”属实。那么,佟瀚邦将军大概率是不支,逃到了塔山固守。如此一来,行动轨迹、逻辑、结局(不知所终)全部能够对应上。

至此,塔山城之战的守将身份之谜,终于有了一个最接近真相的名字:佟翰邦!崇祯九年,阿济格率后金军入塞,兵部尚书张凤翼与宣大总督梁廷栋共同驱逐清军,爆发了梁沟之战,其中辽军是明中军主力。作为辽军一员,“佟翰邦”以四品步左营游击将军的身份参与其中,首次见诸史料。后,“佟翰邦”逐渐升任为正三品的副将,因为官小声微,一直担当后勤保障任务,游离在战场外线。
佟这个姓氏,与终偏旁不同、韵母相同,发音接近,而瀚又是汉的同音词。而中国古代刚好有使用同音字或形类字侮辱对手的老传统,司马宗是司马懿的孙子,东晋开国功臣,但后来受人排挤,干脆谋反了。晋成帝流放了他们全族,并改其姓为马。武则天最好这一口,比如她称帝之后,把曾经的王皇后改姓蟒;把起兵反对她的李唐宗室改姓虺(剧毒之蛇),把入寇的突厥默啜改名斩啜,把骨咄禄改为不卒禄等。而满清统治者是否也“学习”了前人的小心胸,咬牙切齿的给带给自己巨大伤害的敌人来了一次改名?改成“终汉邦”,侮辱恶心一下全天下的汉人,让大家看看,汉人到底是被谁终结的?
因此,这个“终汉邦”会不会就是佟翰邦?很有可能就是!

被清人诋毁,沉于青史的佟翰邦将军在历史的波云诡谲中沉默了将近400年,终于呐喊出自己的名字。让我们记住他吧,在几百年前,就有这样一位勇士,面对决死的败局,不肯丢失民族大义,不肯对外虏跪下自己的膝盖,毅然决然,与敌人同归于尽。如果不是一颗勃勃跳动的华夏之心支撑着他,断然不会携同袍共赴国难!
这是400年前的上甘岭,这是400年前的松骨峰,浩气长存!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明风华

GMT+8, 2025-11-9 04:03 , Processed in 0.03789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中国明史论坛

© 2024-2024 大明风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