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7|回复: 0

明朝内阁制度与宰相制度的区别,也是明中晚期政治乱象的原因所在

[复制链接]

20

主题

26

回帖

112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12
发表于 2024-9-9 21: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章首发挑战赛#
内阁的产生是服务于君主专制制度。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发动胡惟庸血案,根本原因就在于胡惟庸作宰相权力过大,危及到明王朝政治以及皇帝的权利,胡惟庸贪赃枉法,飞扬跋扈,拉帮结派,几乎到了不可控制的局面,激起了明太祖的反感厌恶,依靠锦衣卫大开杀戒,大量逮捕杀害涉案官员和其他人员,共处决3.5余万人。
1392年又以叛乱造反罪名发动了蓝玉血案,共逮捕下狱处决1万余人,史称胡蓝之案,并与期间发生的空印案、郭桓案合称洪武四大血案,共杀害官吏地主商人等十余万人,是明太祖滥法暴政的代表,也是其暴君的证据,也是其独裁政治的充分表现,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
明太祖朱元璋雕像
明太祖罢中书废宰相,撤销了实行1500余年的宰相制度,形成了高度集权的皇帝独裁专断政治。之所以宰相制度经过1500余年的演变发展,成为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和组织形式,是政权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政治规律运行发展的趋势和选择。
虽然存在着问题和弊端,是由其外在的条件和人为因素所致,其根本原因不在于制度本身,而在于实行制度的人员和约束机制,胡惟庸的乱政乱权与明太祖选人用人不当有直接关系,而采取极端化的废除宰相制度,是导致明朝政治混乱思想腐朽社会昏暗的重要原因,历史学家将其根本原因和责任追究到明太祖身上是有道理的。
明朝皇帝
内阁制度没有确定法定地位和职责,缺乏合理的名分,也就失去了其根本的政治价值和意义。内阁制度没有独立的权力和政治架构,是跻身于君主专制制度之下是皇权的附庸,因而与宰相制度相比缺乏存在法理性和正统性,内阁萌芽于明太祖时期的文书汇总服务以及秘书机构的作用。明成祖成立内阁时,也只是普通的皇帝奏章政务的整理汇编工作机构。
明成祖宠信宦官,恢复锦衣卫,建立新的特务机构,东厂由宦官负责,提升内宫监、司礼监御马监等掌印太监的政治地位和品级,使他们进入政治核心层,并建立了稳定的组织机构和制度,成为明朝政治势力集团,对明朝政治造成深远影响。
明成祖朱棣画像
内阁制度的发展变化起起伏伏,依附于皇帝权力之下,与宦官集团、六部官员进行斗争博弈。形成了政治内耗,难以有效发挥君主专制的高效性、能动性。在明仁宗、明宣宗之后的多位皇帝均是昏庸无能懒政怠政,缺乏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思想观念,宠信宦官或奸臣。
内阁制度,在明仁宗、明宣宗时期达到了完善和高效的状态,由名士大儒杨士奇、杨荣、杨组成内阁成员,并任太师、太傅、太保,官职升位二品或三品,同时兼任六部长官。使内阁成员有了巨大的权职责任,有了票拟权,有了决策权。因三杨贤相才能水平,整体的提升了内阁的地位和影响,但是没有在制度上确立其权利和职责。
明宣宗乐瞻基画像
明宣宗由司礼监秉笔太监、掌印太监代行批红权,又极大的限制了内阁的权利。后世太监王振、汪直、刘瑾、江彬、钱宁以及冯保就是利用这一权利,限制控制凌驾于内阁之上。魏忠贤则是权倾朝野,达到了宦官干政的巅峰。
万历年间,张居正也是依靠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之间的关系确立了内阁独裁政治,拥有了决策权、执行权、司法权,才使内阁拥有了与宰相同等权利和地位。
明朝大学士张居正雕像
但只是因人而设,不是在制度上、法理上加以确立。无论多么完善的有效的制度,总有弊端和短板,重要的是执行者的关键因素。明朝因为有不少的昏庸皇帝、失德宦官、奸诈朝臣,使制度失效失灵,政治混乱。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明风华

GMT+8, 2025-11-9 10:17 , Processed in 0.04978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中国明史论坛

© 2024-2024 大明风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