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5|回复: 0

一条头条让你明白中国古代政治基本运行逻辑。

[复制链接]

19

主题

20

回帖

93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93
发表于 2024-9-9 21: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现在课本、学者包括新资料上的政治逻辑,大都是由西方史观引导过来。我们之所以认为历史距离我们远,主要是我们现在普世的观点没有站在正确的角度上。我们来分段解释,重新构造史观。



在中国,分封制等于封建制

从商开始到秦朝统一六国以前。中国是地地道道的封建社会时期。这个时代现在被我们翻译成奴隶社会时期,其实这是片面的
所谓封建,其实就是分封和建设。这里我们着重讨论周做典型,因为商的政治体制没有周的完善。周天子分封诸侯,等级大致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当然这其中还包括了一些君这样的诸侯分封的小诸侯。可以说他们算作层层分封,将土地权利彻底瓜分。注意,是完完全全是被分封者的私有财产。例如齐国的孟尝君封地在薛,有记录的他是可以更改甚至不收赋税的,这是齐国国君赐予的权利。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的土地越来越少,一些诸侯之间开始互相攻伐。此时周天子发现枪杆子里出政权,周天子的武装实力已经大不如前。原先周天子分封的不少诸侯已经被实力更强的诸侯吃掉了,而他却没有任何能力阻止。
战国中期以后,比较大的诸侯已经不满足于公、侯的位置,都相继称王了。在位置上都去追求和周天子的平等,反而是周天子,因为自身势力过弱反而显得配不上王位。
战国末期,始皇帝一扫六合,以迅雷之势迅速扫清各大战国,最终统治天下。
现在的史学家一般认为奴隶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的标志是战国末期各国的变法狂潮。例如秦国的商鞅变法;魏国的李悝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赵国的胡服骑射;齐国的邹忌变法等等。可是通过前面的思想也不难看出,这其实都是在分封建设的基础上对社会结构组成上的改变。至于具体说是奴隶解放运动,我还是觉得有点数典忘祖了。

整个春秋战国就是一个去奴隶的过程,这不是说今天有,明天没有的问题,这是大势所趋下的改变,而不是一个人的个人意志可以左右的,这点还是很重要的。所以至于战国的变法,完全可以将它等同于王安石变法这样以强国安民为目的的运动。这不是妄自菲薄,这是客观而不崇洋媚外。
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


  • 第一阶段:极致集权的第一次尝试
我们现在的中学课本在这个名词方面写的还是很科学的。但是他们将中央集权制度归在了封建制度之中,这点我是不同意的。就原来的历史进步程度来看,如果将战国末的变法都看作一次制度跨越的话(当然并不是,至少我认为),中央集权的产生怎么能不算是制度跨越呢?



中央集权到底是什么呢?意思就是皇帝,秦始皇给自己起的新名字:皇帝,统领天下的一切事务。下设三公九卿和地方官员。取消原来的分封单元,立功以后只给钱和爵位,即使是赏赐土地也仅限于耕种,其余之外没有任何收税和免税的权利,这点很重要。不怕你有钱,就怕你不归我管。
秦始皇在地方上管理的十分严格,郡县一字排开,一一对应。非常有效防止渗透的作用将帝国大厦崩塌。但是他没想到,千防万防的官员们老老实实,看不起的百姓反而推翻了他。
从这里开始其实就开始了王朝的更迭,插一句王朝更迭的两种可能性:权臣的篡位和外部势力的压迫。如果读过历史就发现,刚开始都是权臣篡位是历史的主流,后几个朝代又变成了外部压迫成了主旋律。这就是中央集权发展的规律。我们先说一句,后面再慢慢提。

秦国没有内部瓦解,貌似不符合社会规律,其实不然。秦国所奉行的国策是法家思想,这就是重法和重集权的,可以说秦国灭亡的原因捏到根本,其实是政策过于超前的,是过于集权而被反噬。
我们分清主次,秦灭亡和楚汉相争我们且不说,直接说

  • 中央集权第二阶段:黄老无为和儒法结合前期。
汉朝我们分成两部分,并不是东西汉而是汉武帝前和汉武帝后,也就是黄老思想时期和儒法发展初期。
汉代初期实行郡国并行,意思是将土地分封出去的同时自己保留大头儿。这样的政治主张其实是非常有利于多年战乱所破坏的经济的恢复的。刘邦统治末期,担心诸侯王造反于是开始对异姓王进行逐个扑灭,这件事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其实是合理的,保证国家权力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是绝对有利于长治久安的。而后刘邦表示非刘氏不得称王,再次加强了刘家对大汉的绝对话语权,也就是说极大减少了外部压迫给朝廷所制造的灾难,这是吸取了秦始皇教训的。

到了汉武帝,儒家学术渐渐成为主流,当然这不是孔子孟子所倡导的儒家,这是在董仲舒和主父偃改良下的新儒家思想。述说至此,中国历史的主角上场了:新儒学。
我们暂且叫他新儒学是为了和儒家本身做区分,新儒学虽然叫做儒家,但继承的却不是孔孟的思想,而是和孟子唱反调的荀子。荀子认为人性恶劣,所以需要法律来压制人性达到社会高度,这其实是很进步的思想,终于在武帝时期被搬上了历史的舞台。
整个西汉就在这样的郡国并行下有序的进行,直到西汉末,刘家发现权臣这个东西悄然出现了,原来威胁汉朝统治的最大敌人根本就不是远在天边的匈奴,而是朝堂上这一个个面慈心软的士大夫。当然,我说的是王莽。对于王莽的介绍我们下次再说,主要说他把控了朝政,最终取代了刘家做了皇帝。



王莽的政治被很多营销号说成什么穿越者的故事,这当然是非常扯淡的,我们后面放到专门介绍王莽的地方再慢慢说,我们只说当刘秀成功建国后,立刻吸取了西汉灭亡的教训,原来士大夫们这么恐怖。
东汉皇帝认为既然外人不好用,那就老老实实的用自己家人,哥哥弟弟当然不行,他们也和自己一样有皇位继承权,要找就要找那种人畜无害却又能义无反顾对我好的人,外戚

外戚其实就是媳妇或妈的娘家人,这群人肯定是为了外甥或者姐夫好的,对皇帝是很忠诚的。是的,他们又一次判断错了。人性是经不住考验的,皇帝发现当外戚有了极大的权力之后,即使自己不想用舅舅而是想换自己新得大舅哥得时候,阻力是非常大的,而且新换上来外戚也不一定那么忠诚,于是为了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宦官这个群体又闪亮登场了。
于是整个东汉就是外戚、宦官、皇帝三个势力整天斗来斗去的故事,有斗争就有消耗,消耗了也就快到头了。来吧,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爆发后,地方势力终于大到中央难以控制的地步了,刘焉于是向皇帝提议废史立牧。

所谓的史就是刺史,这是在秦始皇郡县制的基础上再设一级,变成州郡县,刺史就是州的长官,当然还是只在政治上的长官而不涉及军事。牧的意思是州牧,也就是将刺史的权力加上军权全都交给州牧,让州牧其实就是拥有诸侯王的权力。
灵帝同意了,至于他为什么同意,当然是因为黄巾起义已经在他的控制范围之外了,如果还不同意地方上只会连连失手,以至于后面影响到中央。
废史立牧其实是将大汉推入坟墓的重要原因,后面具体诸侯争霸、群雄逐鹿的剧情我们直接跳过,而是从另一条线看问题:士族集团的崛起。
中央集权第三阶段:士族崛起

汉代推行的是察举制来进行选官,意思就是你能不能当官主要看有没有人引荐你,制度的本意其实是为了防止有些家族太过于强大而笼络官位可是到了后面发现察举制好像也没有什么用,该垄断的一点都少不了,不光少不了,在察举制的帮助下,士族们迅速崛起。四世三公袁家、河内王家等等都是



士族们强大了当然还想更强大,这时候他们发现了一个顶好的投资对象——曹丕。曹丕为了能够继承父亲的产业选择和士族集团合作,合作之后当然要分成。于是在曹丕登上皇位之后在陈群、司马懿的建议下颁布了新的选官规则:九品中正制。意思是官员的选举是士族们推荐的,笑话,士族当然推荐士族,从此穷人再没了当官的可能。
整个西晋、东晋都是士族的历史,此时的皇帝基本上可以说是挂件,秦朝、汉朝辛辛苦苦所带出的制度被一步步蚕食殆尽。这个情况甚至跨越了好几个时代,直到隋朝的出现。



中央集权第四阶段:选官制度改革,科举以及藩镇

杨坚创立隋朝后,深刻的明白自己是怎么做的皇帝,因而对于那些士族们的猖狂他想尽办法去进行报复,最主要的是创立了科举制。
关于科举制当然就不用说了,给了穷人和富人都相对公平的官员选拔方式,这是大功绩。后面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将文、武选官制度都进行程式化,进一步保证了科举的公平。
唐朝安史之乱爆发了,唐玄宗完全没有将国家防御重视起来,如果说西汉太重视外部而东汉太重视内部,玄宗可以说是啥也不在乎,硬生生将大唐盛世给败坏到了谷底。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又出现了诸侯林立的局面。细细想来这还是那个问题:如果皇帝不每时每刻都盯着自己的权力去看,那么毁灭就是一瞬间。



中央集权第五阶段:重文轻武

宋代在黄袍加身后赵匡胤又吸取了唐朝后期的教训,对文官进行极度的信赖而对武将则是处处压制,最终导致了外族入侵时国破家亡。
历史给人的教训就是人从来不吸取历史的教训,如果你熟读历史就发现让统治者吸取前朝的教训其实非常容易,而难就难在统治者往往只知道吸取前朝的教训而绝不再往前看一眼,历来如此。



中央集权第六阶段:中央集权制度的最高形态即将上演。

明朝给大家的印象并不是多么的完美,但是不得不说的是正是因为这个朝代的皇帝各有各的个性,弄巧成拙也好,大势所趋也好却创造出了最好的政治制度。
这当然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首先是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和设立了锦衣卫。这两个一强一弱的对比之下将皇权顶上最高峰。然后是朱棣,他设立内阁,帮助自己完成政务,这几个人的权力差不多是丞相,那是不是算是脱裤子放屁呢?当然不是!一个人有权力和好几个人有权力这可是天壤之别。自此史上最强中央集权制度诞生。
这个制度之所以说他强,并不是因为他为皇帝收取了多大的能量,而是因为由于这个制度的产生反而让皇帝成为了一个闲职而国家不会收到侵扰。以往朝代之所以灭亡,除了上面所说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可以忽略的原因就是皇帝的脑残。经过明代皇帝们的努力之后,他们只需要对内阁进行管理即可,大大降低了做皇帝的难度,于是就算出现真的脑残皇帝也不怕,毕竟在强大的政治体系之下一个人的能力显得微乎其微。



明朝具体政治如下:皇帝负责任命内阁大臣;内阁去带领六部处理具体事务;锦衣卫负责监视内阁及百官;而皇帝的太监又负责监视所有人。再加上科举制度能源源不断的送来中国各地的人才,让整个国家长久有序的发展。
为什么资本主义萌芽没出现在经济极度繁荣的宋代而是出现在了明代,因为这个制度实在是太像了,像什么?像君主立宪制!
这是中国的君主立宪制。



后面清朝其实没什么好说的,落后民族统治先进民族而已,不仅无趣而且无趣。
这就是整个中国历史的基本走向,我们这一趟线基本上屡清楚了整个中国政治的发展。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其中我很少写人的名字,因为我坚信历史是很多人的历史,而不是一个人的历史。
本篇到此结束,希望大家点一下关注和点赞,泰山县吏坚持每天给大家输出更多有营养的内容。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明风华

GMT+8, 2025-11-9 21:24 , Processed in 0.03317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中国明史论坛

© 2024-2024 大明风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