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8|回复: 0

别再说现在的高考难度大,看看明朝科举制度,你就知道了

[复制链接]

12

主题

16

回帖

54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54
发表于 2024-9-13 13:2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图文编辑/西风无语
每一年的高考、中考总是会让一部分人欢喜一部分人忧。
其实,自隋唐开始有科举制度以来,科考相对于现在的中高考来说,其难易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尽管难度大,读书人还是很多。
尤其是在明朝,朱元璋登基以后,实行了扩招。一时间,读书成风,想做官的简直是挤破头,纷纷以读书为业。
这也是为什么在明朝中后期言官势力强大的原因。
那么在明朝想要做一名文官到底难不难呢?
难得很!
既然那么难,为什么还要拼命去试一试呢?
现在的社会,即便你考不上什么名牌大学,也能够凭着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毕竟挣钱的门路多。
在明朝就不一样了,考试不仅仅光耀门楣,最主要的还是可以做官,可以施展抱负,可以衣食无忧,可以免除各种徭役赋税。
那难在哪里呢?看看明朝的科举制度就知道了。
首先,你要通过自己的学习去参加院试。你的竞争对手是州县一级的学生,入围后为“秀才”。成为秀才有什么好处呢?好处就是摆脱平民身份,可以免除一个人的徭役,看见县令可以不跪。
所以你看电视剧、电影里的那些个秀才,也是受人尊敬的。
但是,秀才离做官还有一定的距离,想做官的话,还得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乡试并不是乡镇一级的考试,而是由全省出题,你的竞争对手是全省的秀才。入围后为“举人”。
成为举人有了做官的资格,但是并不一定有官做。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明朝,举人相当于候补官员,就是如果地方上有官员死了,你有机会补上空缺。记住,只是有机会啊,因为举人不止你一个人。如果你有钱,恰好衙门上又有空缺,你可以去打点,这当然可以。
可惜的是大多数是没有背景的考生,那么想做官,必须要参加次年二月份的会试。会试就是国考,你的竞争对手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精英。入围后为“进士”。
中了进士那可不得了了,一只脚已经踏进官场了。万一在后面的殿试表现好的话,说不定可以中状元呢,中了状元那可就一辈子,一个家族都不愁了。
殿试就是皇上提问,考生回答,我想相当于现在的论文答辩吧,但是又高于现在的论文答辩。你想啊,考生面对的是皇帝啊,那得多紧张害怕。
殿试的结果是分为三个档次的,一甲,二甲,三甲。一甲三人,就是我们大家熟知的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三甲各若干人。
一甲为进士及第,二甲为赐进士出身,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
只要进到这一二三甲的名单里,就不用担心了,国家包分配。所以,科举考试是获得官职的方法,也是读书人的荣誉,状元就是读书人的最高目标。
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中了状元的人回家的场面,那是相当的排场风光,可不嘛,这一路走下来,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了的,毕竟三年才出一个状元。
古代的文人清高大概也是因为此吧。
那你知道作为读书人,有比状元还光宗耀祖的荣誉吗?当然有,只可惜绝大数人是可望而不可及,那就是连中三元。
所谓连中三元,就是:
乡试第一名,解元(省考第一);
会试第一名,会元,(国考第一);
殿试第一名,状元(皇帝心中第一)。
可见其难度是有多大。这种荣誉在整个大明朝也才两人获得过。
一是,黄观,洪武二十四年的连中三元状元;
另一个是商辂,是朱祁镇统治的正统年间的连中三元状元。
史料上只记载了连中三元的商辂,并没有黄观,那是因为永乐皇帝在靖难时,他们之间有纠葛,永乐朱棣把黄观从史书登科的名单上除去了。
不管朱棣怎么做,黄观当年连中三元的风光就在那,谁都抹不去。
知道了明朝的科举制度,你还觉得现在的中考高考难么?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明风华

GMT+8, 2025-11-9 06:17 , Processed in 0.04155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中国明史论坛

© 2024-2024 大明风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