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1|回复: 0

明朝科举考试有多惨烈?一年只考一次哈,一考定终身

[复制链接]

15

主题

20

回帖

85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85
发表于 2024-9-13 13:3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众所周知,科举制是从隋文帝杨坚开始的,直到清光绪的三十一年、一九零五年为止,前后是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也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一种办法。但是呢要说起科举制度是直到明朝的时候才算是最完备的。我们就拿人数来说,你像唐代科举考试是有的,可是呢科目繁多,众诗词、歌赋,等到了宋代是清世诗词重视。实际能力。那这两个朝代呢都有一个问题,就是录取名额十分十分的少。



宋时还有个辽国,汉化程度很高啊,整天以天朝上国自居,那个时候更夸张,甚至是一届科举就一个进士,是直到历史发展到明、清两代,你别看什么八股取士、八股文被现代人都骂翻了,但是呢录取人数可比前朝都翻了好几番,让尽可能多的寒门学子能够一跃龙门,通过自身努力而不拼爹改变命运。那这还真得感谢一个人,这便是泥腿子皇帝朱元璋。他建立明朝的时候,马上就实行了国家扩招计划,让天下学子人生有了盼头。正是受了老朱的恩惠,曾科取士的深深学子们也造就了明朝文官势力的基础。



讲到这儿。再多说一嘴哈,不是为了给八股文翻案,我们可以想一想哈,文科学科考了几百年,确实是对答题者还是出题者来说一种摧残。因为前人什么内容、什么考试形式已经反反复复地用遍了,所以呢最终科举考试就演变成了八股文,客观上也是一种必然。好,咱们继续来讲哈,虽说明朝他扩招了,到清朝时也扩招了不少,可即使这样,比起我们现在的大学录取率啊,近些年都超过百分之七十这样一个现实。



明清时期,尤其是明朝的科举考试录取率那是相当的惨烈。经过统计,明朝的时候最多是不到百分之十的考生能成为进士,满打满算,全国尽是一个二百号人吧,而这个百分之十还不是全国所有考生加起来的百分之十,那就太多了。是参加近视考试人数的当时的百分之十。哎你要知道,古代参加高考可不是跟现在一样,一年只考一次哈,一考定终身。你要成为进士,必须是过五关斩六将,要考很多很多次,一步步地往上晋级。什么县市俯视、院士、乡士、惠氏店是就有点像青铜圣斗士往上走,白银圣斗士往上走,到黄金圣斗士,最后呢到达金字塔的顶尖,至少被拔五层皮。



我们就以明朝为例,先是以同生的身份参加俯视这个童声啊,儿童的童其实跟年龄无关,只是一个身份。然后你耍下一大批的人,你才可能成为秀才。秀才其实比一般人已经好很多了,有了一点点的特权,摆脱了平民的身份,可以免除一人的衙役。见到。县长大人呢也可以不下跪等等。那成为秀才其实已经非常非常困难了哈,根本不是影视作品说的那样,秀才好像没有地位啊,一个县里边秀才就没几个人,就这儿呢按成绩秀才还要再分六等,达到一等、二等分数线的秀才才能有资格参加下一轮残酷的选拔考试,而这个人数已经刷掉了所有参加考试的同升的百分之九十二以上。



另据历史资料考证,在明朝鼎盛的时候,一年同升的考试人数是四十万,最基础的考试能成为秀才的最多才三万,而这三万当中还要再刷掉一大批,只有一等、二等成绩的才能够参加下一轮。而且呢这个考试还不是每年都有,是三年才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这就是乡试,若是能考第一。明,这便是血缘啊。当然了,如果考试入围,就是举人肯定比秀才更牛逼一点儿了,是有做官资格的,但那只是有资格,能不能做官呢得看你的造化。这个数量也是极少的,录取率只有可怜的百分之三左右,也就是全国只有一千多人。举人呢还要再参加每三年一次京城举行的考试,然后刷掉一大批,才能成为共生。



明朝的时候大概才有两百多人共生,网上参加电视才可能最终成为近视。所以说刚才讲的百分之十的近视这个比例是共生总数的百分之十,而且这个百分之十还是最多的。换言之,当时能成为近视的概率简直是低至又低。那我们现在人看起来简直触目惊心呐,他等终于熬到终极之战。损失了,皇帝大大亲自主持考试,再刷一堆,只剩下多少人了?十五到最多二十人,那这个比例是百分之零点零零四,才能最终成为电视的三家。若是再往前一步,天时、地利、人和、中了大奖、中了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的话,绝对是祖坟冒青烟啊。而根据我查到的数据哈,去年咱们全国高考报名人数是九百四十多万以上吧,而百分之七十的人都能上大学,百分之七十多呀。那现在的考生和古代考生一对比,从录取率来说,那真的已经是非常非常幸福了啊,都说咱们的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跟古代的bt考试来比那都是浮云。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明风华

GMT+8, 2025-11-9 21:02 , Processed in 0.04813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中国明史论坛

© 2024-2024 大明风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