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9|回复: 0

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明代科举制度

[复制链接]

4

主题

13

回帖

38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8
发表于 2024-9-13 13:3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的科举制,是古代中国及受中国影响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从科举开创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
唐朝科举考试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数学)等多种科目,考试内容有时务策、帖经、杂文等。
宋朝科举考试有进士、明经科目,考试内容有帖经、墨义和诗赋,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
明清科举改为考八股文。
科举制度是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
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科举始于隋朝,到了明代趋于完善,并对以后产生了深刻影响。明代的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进行。
◎乡试
又称“大比”,定在子、卯、午、酉年秋八月进行,故称“秋闱”。
参加乡试的人员有两种:一是在校学生,即国子监监生和府、州、县官学就读的生员。但生员必须是在按察司提学副使主持的科考中获得一、二等的“科举生员”。二是“充场儒士”。在明代,未入府各级学校的读书人称“童生”,他们中的一些人经特别考试,可获准参加乡试。乡试参试名额与中举名额大致为三十比一。根据“科举成式”的规定,“官未入流者”也可参加乡试,学校教官、罢闲官吏、倡优之家以及居父母丧者,不许参加乡试。
乡试试场设在各省省城,即布政司衙门所在地,南北直隶的试场分别设在应天、顺天二府,即今北京、南京。考试之前,各布政司及二京府均聘请主考官二人、同考官四人。主考官的职责是出题、审卷、决定录取名单并上报礼部,同考官则协助出题、审卷。南北两京乡试的主考官规定用翰林官,各省有布政司和按察司会同巡按御史在本省教官中推举50岁以下、30岁以上,“平日精通文学、持身谦谨者”充任。
但考官既由布、按二司与巡按御史推举,对上司的嘱咐也就不能不有所关照,于是不断有人建议差京官往各省主考乡试,以杜绝请托。直到万历十一年(1853)才定制: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四个读书人较多的省由翰林编修、检讨主考。
同时,考官必须是进士出身的官府推荐、知县担任。由此可以看出明政府对乡试的重视,也可见杜绝科举中请托之风的困难。
除主考、同考,还要组织一个工作班子,由提调官一人、监试官二人、供给官一人、收掌试卷官二人、弥封官一人、誊录官一人、对读官四人、受卷官二人、巡绰搜检官四人组成,另有办事人员及号军若干。
乡试时间是八月初九。主考、同考官及有关人员提前两天进入考场,实行“锁院。考试分三场进行。第一场八月初九,内容是《四书》义三道,每道答案规定在200字以上;《五经》义
四道,每道300字以上。
为防舞弊,考生黎明入场,除自带笔、墨、砚及草卷、正卷纸各12幅外,不得携带他物。有巡绰搜检官带人对考生逐个搜查,从头发、衣服直至鞋,如发现夹带,立即取消考试资格。入场后,每位考生有一席舍,称“号房”,由军人看守。
考生答卷,有几条规则:一、考卷一律用墨书写,谓“墨卷”。二、卷首写考生姓名、年龄、籍贯及三代名讳,以及所习本经。三、文字中应回避本朝皇帝的御名、庙号,并不许自序门第。四、考试时禁止相互问答或请人代答,如答题未完而时已黄昏,供烛三支,烛尽后不管是否答完,均须离场。
考生答卷(即墨卷)先交受卷官,然后由弥封官将姓名制上,警录官管人将卷者成朱卷编号,经对考官审评,由主考决定名次。录取者的朱卷经与墨卷核对无误后,即张榜公布。榜上有名者即中式为举人,算是有了“功名”,可参加第二年在京师的会试。乡试第一名者称“解元”。
明代乡试录取名额趋势是增加。如洪武三年乡试录取510人,万历元年达1195人。江西洪武三年取40人,万历元年达95人。
◎会试
会试的时间在乡试的第二年即丑、辰、未、戌年的二月,所以又叫“春闱”。考场设在礼部,称“贡院”。参加会试者为乡试录取的举人,一是新科举人。他们由各地官府提供食宿费用和交通工具,二是以前各届会试下第及因故未参加会试的举人。但如果已授教职,要“任满该升、年40以下”方能参加会试;成化二十三年更规定举人任教之后应停两科即在六年后,且“教有成效”者才可参加会试。三试下第的举人,不能再参加会试。
会试的考前组织工作与乡试大体相同,也要组成一个包括主考、同考、提调、监试、供给、收掌试卷、弥封、誉录、对读、受卷及巡绰监门、搜检怀挟官在内的工作班子,但整个规格要高得多。主考官的资格不断提高。洪武、永乐时,一般用翰林学士及侍读、侍讲为主考官,到德、正统,改为三品正卿兼翰林院学士为主考官,从弘治开始,一般是大学士一人,翰林院掌院学士一人为主考,至天启二年,二主考官均用大学士。
会试也分三场进行,时间为二月初九、十二日和十五日,考试内容及要求与乡试相同。经糊名、誊录、校对后,由同考官分房阅卷并预选,预选考卷送主考官审阅并拟定名次,写成“草榜”。草榜拟成后,再由主考官和礼部知贡举官主持,将拟定录取的“朱卷”与考生的“墨卷”进行“对号”,编号不对者弃而不取。复核以后,再行“填榜”,即正式确定录取名单。
一般来说,会试录取时间为二月二十七日,发榜则在二月二十八日。榜上有名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由于会试的录取名额和殿试为等额,故“贡士”实际上已是进士,所差的只是“钦赐”而已。从洪武至宣德,会试录取每届100名左右,正统五年开始每届150名左右,成化以后为300名左右。录取率约为六比一。
会试的录取有一个政策性很强的问题,即地区间的平衡问题。洪武三十年(1397)会试出榜之后,人们发现本科进士全为南方人,大江以北无一人登科。于是,下第举人纷纷上疏,认为这是因为会试主考官刘三吾等(均为南人)私其同乡所致。为此,明太祖废除了考官的录取,亲自选定韩克忠、王恕、焦胜等61人为进士,皆为北人,并重惩主考官。
洪熙元年(1425),仁宗命大学士杨士奇等人议定会试取士名额,以100名为率,南人称南卷,录取名额为总额的十分之六,北人称北卷,录取名额为总额的十分之四。宣德以后,南、北各退卷五名为中卷,于是成了百名为率,南卷55名,北卷35名,中卷10名。南卷包括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五省,应天府及南直隶所属的松江、苏州、常州、镇江、徽州、宁国、池州、太平、淮安、扬州十府和广德州。北卷包括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省,顺天府及北直隶的保定、真定、河间、顺德、大名、永平、广平七府和延安、保安二州,还有辽东、大宁、万全三都司。中卷包括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四省,以及南直隶的庐州、凤阳、安庆三府和徐、滁、和三州。这既体现了对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江南地区的政策倾斜,也注意了对北方
和西南地区的政策保护,缓和由来已久的所谓南人北人之争。
◎殿试
会试出榜后的两三天,即三月初一,为殿试日。从成化八年开始,殿试推迟到三月十五日举行。会试录取的“贡士”均参加殿试。由于殿试皇帝本人就是主考官,所有贡士都是天子的门生,因此只设读卷官和执事官若干名。读卷官由内阁大学士和五部(礼部除外)、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正官及詹事府、翰林院堂上官充任,提调官由礼部尚书、侍郎担任,监试用监察御史二人,其余受卷、弥封、掌卷等官则由翰林、春坊等衙门官员充任,巡绰有锦衣卫,后勤供应有礼部和光禄寺。几乎所有在京文职衙门都参与这三年一度的大典。
殿试只考“时务策”一道,明太祖曾御制策问,但以后只由翰林院学士、特别是内阁大学士预拟试题,呈皇帝圈定,考生的对策要求“惟务直陈”,限1000字以上。
殿试的前一天,鸿胪寺官在奉天殿(故宫太和殿)东室预设“策题案”,光禄寺则预备好贡士们的试桌。殿试日,先由礼部官将贡士们带到奉天殿前丹墀内分东西两群面北站立,文武百官各具公服侍立殿内外,然后由鸿胪寺官员请皇帝升殿,鸣放鞭炮,百官叩礼。礼毕,由执事官举着策题案来到殿中,内侍官将策题付礼部官置于案上。贡士们朝案行五拜三叩礼,然后分东西侍立。鞭炮声中,皇帝退殿,文武百官也依次退出。
军校将准备好的试桌在丹墀东西两侧面北排列,礼部官散卷,贡士们列班跪接,叩头就位,露天答卷。如遇到大风或下雨,则在奉天殿东西两庑考试考试结束后,贡士们将对策交往在东角门的受卷官处,并由此出。受卷官将试卷送弥封官糊名。殿试不另用朱笔誊录,由掌卷官送东阁读卷官处,将试卷分成三等,即一二、三甲,关键是定出送皇帝“钦定”的前十几名,尤其是前三名。
殿试的第三天有一个“读卷”,通常在文华殿举行。这天早朝后,皇帝来到文华殿,读卷官们各持一份试卷,东西序立,然后按官职的高低依次跪在御前读卷。读完由司礼监官将试卷呈于御案。一般只读三份,如有旨再读,则继续读卷,直到下旨免读。读卷结束后,读卷官们退门外候旨。
这时,前三名的排名就看“御笔”钦定了。如果内阁与皇帝关系融洽,那么最先由三位大学士读的卷子就为一、二、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如果皇帝要表示“乾纲独断”,则往往打破次序,但这种情况“十不一二”。皇帝“钦定”前三名后,将其余试卷退回东阁,读卷官也回到东阁,将第二甲第一名以下进行排列,然后拆卷填写黄榜,等待“放榜”。
在明代,殿试放榜叫“传胪”,照例要举行仪式。传胪的准备工作在华盖殿(故宫中和殿)进行。读卷官随即在早已写好二、三甲进士姓名的黄榜上填上一甲三人,由尚宝司官员在黄榜上用印。随着鼓乐声,执事官将黄榜卷好交付翰林院官,捧至奉天殿(皇极殿)等候。皇帝由导驾官引导,由华盖殿来到奉天殿升座,文武百官按常朝侍立,作堂下乐,鸣放鞭炮,传胪开始。
这时,贡士们在殿外丹墀两边排列,传制官请旨后出奉天殿左门,在丹陛东朝西站立,执事官高举放有黄榜的榜案来到丹墀御道上放定,传制官高唱“有制!”待众贡士跪下后高声宣读:“某年三月十五日策试天下贡士。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然后念第一甲三人、第二甲和第三甲的第一名共五人姓名。念罢,众进士随着口令俯、起、四拜。执事官举着黄榜案出奉天门左门,将黄榜张挂于长安左门外,众进士随出观榜,有顺天府官员用伞盖仪从送新科状元归第。宫内,文武百官依次入班,有致词官于丹陛中跪定致词:“天开文运,贤俊登庸,礼当庆贺!”接着鸣放鞭炮,皇帝起驾,百官退朝。仪式结束。
传胪后的一两天,由新科状元率众进士进宫谢恩及前往国子监谒先师孔子庙。仪式结束,众进士易冠服,这才算“释褐”,即不再是民了。国子监照例立碑题名。三年一次的科举,除内阁和翰林院选拔若干名庶吉士外,新进士则等待吏部的铨选。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明风华

GMT+8, 2025-11-9 21:24 , Processed in 0.03882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中国明史论坛

© 2024-2024 大明风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