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7|回复: 0

明朝的科举,非翰林不入内阁

[复制链接]

18

主题

16

回帖

86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86
发表于 2024-9-13 13:3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唐及宋,科举制度除了形式上的一些变革外,总体上没有太大的变化。宋朝最终亡于异族入侵,中国一度被北方草原民族统治了近百年,直到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明朝时,各项社会制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也包括科举制度。
明朝科举制度的确定
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后,百废待兴,人才奇缺。
洪武三年,朱元璋昭告天下,开科取士,选拔人才充填新王朝。连考三年后,朱元璋很不满意,他发现录用的这些人才,普遍华而不实,说起来头头是道,实际做起来,工作能力低下。
洪武六年,朱元璋暂停科举,改推行荐举制,诏令“别令有司察举贤才。必以德行为本,而文艺次之”,不论出身,唯德、唯才是举。明朝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荐举期。实践证明,没有标准的考核,缺点更多,徇私舞弊的空间也更大。荐举的人才参差不齐,而且越来越多;同时,这些人的实际行政能力上也不比科举入仕的人更强。
经过再三衡量,朱元璋于洪武十五年,下诏恢复科举。并于洪武十七年,将科举列为定制,科举、荐举并用。永乐以后,政府渐渐停止荐举,只用科举。
明朝科举四级考试制
明朝科举考试,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院试、乡试和会试和殿试
其实在院试前还有一场小考:考生参加县试和府试及格者称“童生”。而后才能参加院试,以此类推,像打怪练级一样,乡试、会试、殿试,一一考过去。
第一个等级考试是院试。
通过院试的考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秀才。我们现代人咋一看,觉得考上秀才挺容易的,才是第一级考试及格者,应该难度不大。其实能考上秀才也挺难的,类比一下,我们现代考试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的学生,才能算是明朝的秀才。
考上秀才,就能享有不错的政治待遇了,比如,所着服装等级可以在平民百姓之上,能享有“除本身外,户内优免二丁差徭”的优待。
第二个等级考试是乡试。
考中秀才后,可以参加下一等级考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省举行的地方考试。相当于现在全省组织的统考,每三年一次统考。如果能顺利通过考试,就可以成为举人。成为举人是明代知识分子的一道分水岭,举人有选官的资格,虽然不是立刻任用,需要排队补缺,但是从此可以算是半只脚踏入仕途,是人上人了。
课文里学到的范进中举,就是通过乡试,成了大明王朝官员候选人,所以范进老人家才会激动的发疯。



第三个等级考试是会试。
会试是明朝科举最重要的一场考试,一般在京城举行,由礼部主持。来参加考试的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举人精英,一般取300人,称为贡生
第四个等级考试是殿试。
殿试是明朝科举的最高等级考试,凡是通过会试的贡生都可以来参加考试。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核,内容相对简单,只有一道时务策。
殿试考试结束,由皇帝和评阅试卷的朝中高官选出三甲一甲三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
殿试的一甲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能直接进入翰林院成为一名官阶六品、七品的官员。其他人员参与庶吉士考试。如果被选为庶吉士,就有了成为翰林官的预备资格,政府会派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进士来教读,三年后,可参加散馆考试,成绩优秀者就能入翰林。



明朝的翰林院
说到明朝的科举,就不能不讲翰林。明朝极其看中进士和翰林,有“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说法。
明朝以前的科举,中举后,即可以安排任用,然后根据行政成绩逐渐升职。人人都得从基层做成,同时人人也都有当大官的希望。
明朝开始,科举分层,下层是秀才、举人,基本没法做大官,哪怕在任期间政绩再突出也是徒劳;上层是进士与翰林,凡是考上进士与翰林,将来稳稳地做高官。
学子在翰林院期间,留在权力中枢京城,对于中央政府的大政方针都会有更切身的理解。另外,学子入翰林后,由于政府给了个好出身,将来必然可以做高官,他可以安心努力,一边读书修学,增加学问基础;一边寻师觅友,培养人脉,累积政治资源。
明朝的翰林院有点像是政府的储才之所,把下一代人才提前培养在那里。明朝的很多大政治家、大学问家都出在翰林院。



明朝科举,采用分地而取的取仕原则。
明初时,取仕不分南北。
自南北榜大案后,明朝逐步采用分地取仕的办法
洪武三十年,翰林学士刘三吾、纪善、白信蹈为主考官,取录宋琮等51名,全部都是南方人,而北方人无一人上榜,史称南榜。
会试落第的北方举人不服,联名上疏,告主考官偏私同乡,全部录用南方人。朱元璋命张信等人复查,要求增录北方学子入仕。张信等人将南北考生试卷一起对照查看复核,最终认定北方学子试卷水平不足,之前评卷和录取工作都没问题。
朱元璋大怒,这样的结论,根本无法应对北方学子的质疑。其时明朝开国不久,尚未天下归心,尤其是最后平定的北方地区。这样的处理结果,势必会让北方学子认为朝廷取仕不公,加深南北对立,从而影响大明王朝的统治基础。
朱元璋立刻让锦衣卫出动拿人,所有涉案官员皆受到严惩,张信凌迟处死,刘三吾被发配西北,其余诸人也被发配流放。
而后六月,朱元璋亲自策问,取录61人全是北方人,故又称北榜。
南北榜大案开了明朝分南北取士的先例。



此后,明朝渐渐形成了分地区取仕的传统。
这样的方法,保证了全国各个地区都能参与到政权中来,享有政治资源的相对平衡,同时也优化了官员的地域组合,有利于巩固统一、增强国家凝聚力,促进偏远地区的文化发展。
这样的传统一直沿用至今,比如我们现在的高考,就是采用不同地方不同考卷,而高校也是对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录取分数线。
明朝科举的八股文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被人诟病至今的八股文制度。
明朝科举考试一般分为三场:第一场考经义;第二场考实用文体写作;第三场考时务策论。
最重要的是第一场经义考试,必须要写八股文。八股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几个部分,其中精华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四个部分必须用排比对偶句。





当时很多学子的八股文文章,为了符合格式,强行堆砌词语,乍一看对仗工整,仔细一瞧,满篇废话。
八股文的推行,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摧残读书人的精神。明朝大多数读书人为了中举博个好前程,把毕生精力放在钻研八股上,不再关心天下大事,社会发展,都成了书呆子。另外,与唐宋相比,就学术而言,整个明朝也是没有拿得出手的成就。
不过,如果一定要说八股文是出于统治者的主观故意,创造出来用以加强人民思想控制的工具,我认为不至于。八股文不是一两个人所创造出来的,它是匹配当时的考试制度,出于统一阅卷标准、减少作弊的客观目的,一步一步慢慢演化而成。
━━━━━


※ 独行侠yzx:80后自媒体人,历史文化爱好者
※ 版 / 权 / 声 / 明
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可转载,侵权必究。
※ 配图来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明风华

GMT+8, 2025-11-9 23:01 , Processed in 0.03366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中国明史论坛

© 2024-2024 大明风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