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4|回复: 0

科举在明代产生了什么变化?

[复制链接]

9

主题

16

回帖

55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55
发表于 2024-9-13 13:3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创作品:科举在明代产生了什么变化?
到了明代,科举制有了进一步发展:据《重刊兴化府志》 卷之十八记载,洪武三年(1370 年)五月十一日,明太祖下科 取士之诏,做出了“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选,非科举毋得与官” 的决策,规定乡试、会试文字程序、面试内容和举人名额。乡试在 各省进行,福建省举人名额 30 人,全国总额定 500 人;会试举人 100 名。殿试,“时务策一道,惟务直述,限一千字以上”。“出身: 第一甲三名,第一名从六品,第二、第三名正七品,赐进士及第; 第二甲十七名,正七品,赐进士出身;第三甲八十名,正八品,赐 同进士出身”。
《重刊兴化府志》又说:“凡乡试中试,始得会试; 会试中试,始得廷试。会试分甲乙榜。举人中甲榜者,廷试不黜, 但考校高下,赐进士出身有差;中乙榜者,分学正、教谕、训导出 身有差。有不愿就教职者,与夫下第者,准令入国子监肄业,或挨 次出身,或再会试。此为常例。”后来,乡试增额,福建布政司九 十名;会试也增额,例如永乐二年(1404 年)曾棨榜四百七十名; 四年,林环榜二百二十九名。所以会有着变化,是因为大政方针已 定,“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选,非科举者毋得为官”,社会发展了, 需要官员多了,乡试、会试也就相应增额了。 所以,朱元璋的开科取士之诏说明,一,为了缩小各地区文化 发展的不平衡,各省乡试举人名额有限,让落后地区也有自己的解 元和举人,以激励这些地方教育事业奋发图强,迎头赶上;二,为了持续进行政权机关建设,乡试、会试三年举行一次,成为雷打不 动的制度;三,进士选拔要过乡试、会试、殿试三道关,层层把关; 四,举人、进士一旦得中,一般都可远离家乡到省外做官,有利各 地区之间文化交流和反腐败的斗争。一句话,为了长治久安,我国 历代政治家、思想家等那真是为政府官员人选想方设法,绞尽脑汁。
为什么明代用人制度富于自己时代特色?因为法制建设如逆 水行舟,不进则退,不会停留在原有水平上。宋代人事就近安排, 到邻郡任职,富于“人情味”,但是教训却是冗员多,士气低。北 宋中期,各级官员达到 17000 多人。按当时一位大臣的分析,这比 实际需要多出两倍,即多余的占 60-70%。而且军队也严重超编。 宋仁宗(1022-1063 年在位)时,范仲淹试图整顿吏治,在审核人 选名单时,把碌碌无为的一笔勾去,但行不通,因为牵涉面大而不 了了之。宋神宗(1067-1085 年在位)即位后,决心消除各种弊病, 克服统治危机。1069 年,他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列宁称王安石 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的改革得到了宋神宗的肯定和各地民众的拥护支持,。这是因为变法 是一场革命。你革人家的命,人家却要革你一家的命,情况就复杂 了,“人情味”变成了“火药味”。过去,有人把变法阻力大原因归结 为大官僚大地主反对,那是无的放矢,因为北宋官员、军队严重超编本 身就是两个杀伤力无比的“定时炸弹”!要减员,就要“给出路”, 处理不当,就会发生守旧派盲目对抗,与北宋政权同归于尽。明朝 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在精兵简政的同时,加强法制建设,严惩贪 赃枉法,增强政权活力。与此同时,他还关爱地方政府主要官员, 实行保护政策,让他们去外省任职,以充分发挥才干。洪武末年, 全国在籍总人口达 6054 万,比元代极盛时期总人口还多了 700 多 万,这说明明初法制建设卓有成效。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明风华

GMT+8, 2025-11-9 07:52 , Processed in 0.03800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中国明史论坛

© 2024-2024 大明风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